努力小農》尋找永續地景地標

努力小農

老圃助小圃為永續

本週陪同景觀界前輩蔡秀瓊先先訪問花東的種碳小農,希望從景觀方面建立種碳的視覺效果,讓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了解什麼是「種碳」,並讓種碳的觀念、行動,到成果產生漣漪作用,擴散出去。種碳是小農面對全球氣候危機而採取的氣候行動,並產生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永續績效。

山水田園,大景無價,如何將四季景色轉換為永續地景地標,是小農種碳下一步重大的任務。(圖/方儉 攝)

很幸運,蔡秀瓊創辦主持的「老圃造園公司」的英文名字正是「Old Farme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mpany」,【論語.子路】篇,樊遲請學莊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又曰:「吾不如老圃。」是老圃的來源。老圃的理念:「老圃耕耘的,不僅是土地,也是人文精神,而『老圃』秉持的,不僅是忠誠勤懇、敬業力行的態度,也是文化傳承、永續創新的服務理念。」

這也正好與「小農種碳」的精神不謀而合,老圃已經有45年的經營歷史,小農種碳只有3歲,「老圃一定要小圃(農)」,我們沒有建築物,而是供養大眾精神與肉體的糧食。老圃慨然允諾去花東拜訪小農,也是一趟學習與交流之旅。

尋找台灣永續地景,左起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蕭仁義,老圃造園董事長蔡秀瓊、作者方儉。

從我們呼吸,到火力發電廠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可以在7天內就散布到地球各個角落,不論是全球化,還是閉關自守,地球生態體系都是連在一起無法分的。當台灣小農種碳時,匯集了全世界各地的碳,所以貢獻是全球性的。

種碳行動進行3年來,大眾對於「碳是如何種到土壤」仍充滿了疑惑、疑慮,因為這跨越了地球生物、物理、化學的巨視、微觀的知識與觀察,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很難理解,唯有從一些顯而易見的案例,才能闡述「種碳」是怎麼回事。

種碳是在田野間進行,所以必須回到田野間,而田野隨著四季節氣的變化,看似沒有變化,其實是變化多端。

有人才有永續

6月中旬到花蓮玉里、富里,台東池上、關山,台灣東部的米倉,稻穀正陸續成熟,早熟的已經變成金黃色,空氣中飄散著成熟的稻花、稻穀的香氣,這是很少人體會到的,再過一個月,這裡的第一期稻收割到高潮,大部分的田地就剩下割剩的稻桿。

7月底8月初,農民又開始準備第二期的稻米栽種,水田再被淹沒,小小的秧苗在烈日下努力成長,開始下一個生命週期,提供台灣人的主要糧食來源。

田園就像365天24小時不停播放的「四季交響曲」,除了景色視覺效果,更可以閉上眼睛,靜心聆聽風、雨、草、蟲、樹、山、水共同譜成的樂章。

一路上,蔡秀瓊先生凡事問,讓農民和我們重新審視這些「日常」,我們如何在這些日常中呈現出「小農種碳」的精神與價值,如果從景觀而言,「種碳」是一個世界級的行動,要呈現出來的也必然是世界的,而且能夠在世界各地複製,匯聚產生小農對抗全球氣候變化的行動,不再是三三兩兩小農的螳臂擋車,而是平衡地球碳循環最大的力量。

他同時也感慨,台灣各界需要更多的美學素養,今天台灣不應只是為吃飽、賺錢而拚拚湊湊的「克難精神」。小農種碳參加國際認證,有更大的責任將永續的帶入農村,鄉村的原始樸素的景象,和自然的變化,絕對是最佳的永續地景搭配。

池上萬安社區加入「小農種碳」,無異是強大的生力軍,因為這裡的文化景觀區是台灣農業景觀的重鎮。(圖/方儉  攝)
 

先有無電線桿的空景才有金城武樹

池上萬安社區加入「小農種碳」,無異是強大的生力軍,因為這裡的文化景觀區是台灣農業景觀的重鎮,不只在台灣,亞洲,在全世界都是被稱道的農業景觀,從金車伯朗咖啡廣告引申出的「伯朗大道」,到長榮航空2013年I see you金城武在茄苳大樹下喝茶的「金城武樹」(註現在自2024年因金城武與長榮的10年合作結束,而更名為「奉茶樹」)。有人估計,從1棵綁牛的小樹,變成1年曾創造新台幣7億元產值的「金城武樹」。

而這棵無名樹在2015年7月就被麥德姆颱風連根拔起,如果它不是受到廣告和明星的加持,今天大概早已消失了,因為水稻田旁種樹,甚至路燈,都會因光照而導致週邊水稻生長不佳,被一些農民顧忌。如今這棵樹已像是病危的老人,全身插管,讓它苟延殘喘,每天接待世界各地來的遊客。當地居民都認為再這樣下去,有一天這棵樹真的會再倒下去,就回不來了。

如果要票選,不論是「奉茶樹」還是「金城武樹」,都是池上地景或地標的前幾名,但是它能永續嗎?

相對的,30多年前萬安社區阻止了44支電線桿「入侵」他們的田地,創造了台灣絕無僅有的「大氣景象」,才是永續的標竿,這也是永續的「空」的境界,如果44根電線桿插下去,就不會有人來拍廣告,創造後來的商業神話。

 

這只是一個例子,台灣有太多美好且能永續的景觀、地標,都無法永績的存在。

按照維基百科的永續景觀設計(Sustainable Landscaping),設計必須是「功能性、成本效益、視覺愉悅、環保和可維護的」,可以產生持久、節能、節水、少用肥料、少用農藥等利益,同時也能產生固碳的效果。

小農種碳的固碳過程,就會產生地景的變化,慈濟大愛電視台的「千分之四的力量」報導中,今年1月中旬,正是農田休耕期,空拍機從北邊鄰田區飛入長良里小農種碳區,映入眼簾的是從一片黃土,乍然進入一片翠綠。

長良里一片綠意盎然,比對鄰田的了無生氣,形成地景上巨大的落差。(圖片取自「種桃種李種碳匯|減緩地球暖化|千分之四的力量 - 從台灣到日本能登|大愛全紀實20250405」)

這正是小農種碳的視覺震撼效果,一般人也能一目了然彼此的差異。

我們相信,未來小農種碳將成為世界各地的永續地景地標。在日本能登的千枚田,2024年遭遇千年一遇的大地震和百年一遇的大雨、洪水、土石流,聯合國世界農業遺產,日本農業聖地,也是永續農業「里山倡議」地標,也遇上了氣候變遷下的「無法永續」危機,我們也會和當地農民討論,如何樹立當地永續的地景地標,「小農種碳」彰顯在當地帶動走向永續復原、振興的永續價值。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