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通道 荷姆茲海峽若關閉 亞洲這5國能源動脈恐被阻斷

能源議題

美軍空襲伊朗核子設施一事震撼全球,中東戰火持續升溫,現在傳出伊朗將關閉荷莫茲海峽做為報復,導致全球能源市場再次陷入緊張局面。荷姆茲海峽是全球最關鍵的石油與天然氣運輸航道之一,每日約有全球20%的石油與液化天然氣(LNG)經由此通過,對亞洲高度仰賴的能源進口構成潛在風險。

伊朗議會通過封鎖提案,油價應聲上漲

伊朗此次封鎖威脅,是對美國針對其核設施發動空襲的反制行動。儘管最終仍需由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拍板定案,但國際市場已經聞風而動。本週一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盤中一度飆升5%,來到每桶81美元以上,隨後略為回落至80美元以下。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殼牌(Shell)執行長薩萬(Wael Sawan)上週在日本能源高峰會上警告,荷姆茲海峽是全球能源流通的「動脈」,一旦堵塞,對全球貿易將造成巨大衝擊。

每天有1500萬桶原油經過荷姆茲海峽,亞洲佔八成

根據《日經亞洲》引述能源顧問公司Rystad Energy數據,每日約有1,500萬桶原油經過荷姆茲海峽,而亞洲地區就佔了高達80%的接收量。其中,中國與印度合計進口量已超過一半,其餘則流向日本、南韓、新加坡、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與越南等國,顯示亞洲在地緣衝突中的高度脆弱性。

此外,每日約有500萬桶的成品油(如汽油、柴油)經此通道運輸,亞洲也吸納了約60%的比例。液化天然氣方面,根據Kpler顧問公司資料,亞洲接收了超過80%經荷姆茲海峽出口的LNG。卡達與阿聯是主要的出口國,貨源主要流向中國、印度、南韓、日本與巴基斯坦等國。

荷姆茲海峽依賴程度排名(資料來源/Rystad Energy,圖/信傳媒編輯部)

替代選項受限,石油來源難以轉移

Rystad分析指出,過去亞洲部分石油進口可仰賴俄羅斯、奈及利亞、委內瑞拉、安哥拉或美國等國彌補。然而,近年來這些國家的出口因制裁、政治不穩或產能限制而日益複雜,使得替代來源並不可靠。專家直言:「亞洲會是荷姆茲一旦出事,最直接也最劇烈受創的地區。」

全面封鎖機率低,分析師警示邊緣行為風險

儘管伊朗過去數度威脅封鎖荷姆茲海峽,但即便在1980年代伊朗與伊拉克的「油輪戰爭」期間,水道從未真正完全封閉。

根據《日經亞洲》引述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報導指出,伊朗雖發出強硬警告,但實際全面封鎖的可能性僅約20%,更可能的情境是增加對過境油輪的騷擾與臨檢。

伊朗之所以未輕啟戰端,部分原因在於其需顧及中國的態度。中國是伊朗最大原油買家,並在聯合國安理會對抗西方制裁上提供關鍵支持。野村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前日本央行政策委員會成員木內登英(Takahide Kiuchi)指出,若伊朗封鎖海峽,勢必損及中國利益,將提高地緣壓力與經濟代價,對伊朗而言不是無痛選項。

油價上升風險迫近,亞洲通膨壓力浮現

儘管全面封鎖尚未發生,但地緣風險已推升市場預期。高盛(Goldman Sachs)評估,若荷姆茲海峽原油流量在一個月內下滑50%,後續11個月仍減少10%,布蘭特油價可能短暫衝高至每桶110美元。歐洲天然氣價格也可能回到2022年能源危機時的高點,當時能源成本飆升導致需求大幅萎縮。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穆迪分析公司資深經濟學家安格里克(Stefan Angrick)表示,亞洲地區通膨風險再度升高,特別是日本、南韓與台灣等高所得經濟體,在能源與食品上高度依賴進口,高漲的原物料價格恐導致貿易逆差擴大,貨幣貶值進而推升進口通膨。

「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可能因此中止降息計畫,甚至重新考慮升息。」安格里克說。

地緣風暴下的亞洲能源挑戰

從伊朗的封鎖威脅,到亞洲能源安全的結構性風險,再到通膨與貨幣政策的潛在震盪,荷姆茲海峽風險正如同一根懸在亞洲經濟上空的劍。即便全面衝突尚未發生,市場已提前反應,提醒各國領導人與企業決策者,當全球能源命脈遭遇挑戰,最該思考的不只是替代供應來源,更是經濟體的抗壓韌性與政策靈活度。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