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日前下令對伊朗福爾多、納坦茲與伊斯法罕等核設施發動精準空襲,雖聲稱為「阻止伊朗擁核、為和平鋪路」,卻讓美國再度深陷中東戰略泥淖。專家警告,此舉恐將引發中東新一輪緊張升級,甚至加速德黑蘭的核武計畫,更可能使美國原訂的重返亞洲戰略面臨無限期延宕,對印太盟邦信任度造成長遠衝擊。
初步評估:設施重創未毀 核計畫關鍵部件仍在
美方雖動用14枚鑽地炸彈與30枚戰斧飛彈,聲稱對伊朗核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但初步獨立評估認為,福爾多等設施雖受損,卻未被完全摧毀。分析指出,伊朗早已將高濃縮鈾與離心機核心零組件分散至全國各地,即使建築被擊中,核計畫的實質能力仍大致保存。‘副總統范斯(J.D. Vance)也承認,這場空襲頂多「延緩伊朗擁核」,無法徹底終結其核野心。
外交管道全面中斷 伊朗可能不再信任美國
華盛頓智庫「國防優先」軍事分析主任者珍妮佛・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在《日經亞洲》撰文指出,川普此舉嚴重削弱美國與伊朗的外交互信,甚至重創美國在國際社會的談判信用。早在此次空襲前,川普已兩度中斷與伊朗的外交協商:一是默許以色列軍行動,二是10天後讓美國直接參戰。現階段德黑蘭幾乎沒有重回談判桌的動機。
前日本央行審議委員、現任野村總研首席經濟學者木內登英(Takahide Kiuchi)直言,伊朗可能認為「唯有擁有核武,才是真正的安全保證」。這樣的想法,也可能擴散至其他中東、亞洲或歐洲國家,進一步衝擊美國自冷戰以來主導的「核不擴散體系」。
川普稱「一次性行動」 中東戰火恐難收拾
川普強調這是「一次性、有限打擊」,但珍妮佛・卡瓦納認為,升級成全面衝突的可能性不容忽視。伊朗可能對內對外都需要展現反擊意志,尤其美軍目前在中東部署約4萬人,極易成為報復標的。一旦美軍發生重大傷亡,美方將無法不進一步介入,引爆長期衝突風險。
此外,伊朗也可能採取非對稱手段反擊,如封鎖荷姆茲海峽、發動網路攻擊,或利用代理人勢力如胡塞武裝組織重啟紅海襲擊,終結6週的停火協議。
美外交重心恐偏離亞洲,印太盟友信任打擊
這場突襲行動也可能讓川普原訂「重返亞洲」戰略陷入停擺。長期關注印太事務的珍妮佛・卡瓦納指出,若美國再度深陷中東戰局,其資源與注意力恐難轉向亞洲,導致印太盟友對華府產生疑慮,進而調整自身安全布局。
珍妮佛・卡瓦納認為,川普對伊朗動武,也極可能犧牲了他其他外交目標。伊朗不再信任美國,不太可能重新回到外交談判桌。其他國家領袖也可能對美國的承諾產生懷疑,進而影響川普在其他區域促進和平的努力,尤其是在烏克蘭。
烏克蘭也受牽連,普丁對川普信心動搖
例如,俄羅斯總統普丁現在可能不再相信川普關於停火與經濟回報的保證,也可能懷疑美國是否會停止協助烏軍攻擊俄國本土。這將讓烏克蘭和平進程變得更加困難。
對亞洲觀察者而言,這場軍事介入的最大後果,是川普先前承諾的「重返亞洲」戰略將再度無限期推遲。印太盟國將合理質疑華府是否真有意轉向亞洲,甚至可能調整自身的安全政策,以因應美國長期被中東戰場綁住的現實。
川普的外交目標之一是化解俄烏戰爭,但在空襲伊朗後,專家分析俄國總統普丁恐對川普的承諾產生質疑。過去普丁可能相信川普會以經濟誘因換取停火,如今美國對伊朗動武的不可預測性,讓莫斯科懷疑未來美國是否也會再次干預烏克蘭戰事。美國長期外交信用恐在一夕之間遭受多重折損。
川普會成為另一位讓美國深陷中東泥淖的總統?
珍妮佛・卡瓦納建議,川普仍可採取兩項行動遏止災難擴大:首先,應避免對伊朗發出進一步軍事威脅,否則德黑蘭可能選擇更劇烈報復;其次,美方應明確宣示無意推翻伊朗政權,並實際撤回近期增派至中東的空軍與海軍兵力,以此釋出「非長期戰爭」的誠意。
卡瓦納強調,川普曾以「和平締造者」自詡,如今正站在人生與歷史的十字路口。未來幾週的行動,將決定他究竟會成為破局領袖,還是另一位讓美國深陷中東泥淖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