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衝突一觸即發 從《亞果出任務》看古波斯文明發源地伊朗的政局演變  

中東情勢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下令針對伊朗境內三處核設施發動空襲,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空襲行動發生後,伊朗不僅對以色列進行報復性攻擊,也再度加劇本就緊繃的美伊關係。與此同時,流亡多年的伊朗末代王儲禮薩・巴勒維也藉機現身發聲,呼籲伊朗人民起義,推翻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政權。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正在崩潰,哈米尼正躲在地下,看著局面失控,」巴勒維在接受外媒訪問時強調。他表示,當前局勢已為伊朗帶來改朝換代的可能性,並呼籲伊朗安全部隊不要為了垮台中的政權對人民動武。

《亞果出任務》背後真實歷史:德黑蘭革命的血與火

2012年電影《亞果出任務Argo》描寫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的情節,其背景正是震撼全球的德黑蘭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親西方的巴勒維王朝,也終結了伊朗作為「波斯帝國」的現代君主統治。歷史上的伊朗,即是古波斯文明的發源地,而巴勒維王朝的興起與崩潰,揭示了伊朗長期處於東西方價值衝突的夾縫中。

自1925年李查汗軍事政變登基、建立巴勒維王朝後,伊朗進入現代化進程。李查汗在1934年將國名由波斯改為「伊朗」,以突顯雅利安人身份,並試圖重建強大中央政權。但這種現代化未能顧及伊斯蘭傳統與宗教勢力的反彈。

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繼位後,推動所謂「白色革命」,試圖透過土地改革、婦女解放與教育推進現代化,但也導致社會階級裂解與宗教團體反彈。他在1967年舉辦奢華加冕典禮,並於1971年砸下重金慶祝波斯帝國建立2,500周年,卻在民怨與貧富懸殊中引來反噬。

巴勒維王朝垮台,政教合一何梅尼上台

1977年起,伊朗爆發一連串反政府抗爭。宗教領袖何梅尼成為民間抗議的精神象徵,最終於1979年迫使國王巴勒維出逃,美伊斷交。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由此成立,並設立「最高領袖」制度,由何梅尼掌權,掌握軍政教全面實權。

這場革命改變了中東權力結構,也導致《亞果出任務》中美國外交人員被扣為人質。伊朗對西方的敵意,與其核計畫發展,從此成為國際矚目的地緣焦點。

從何梅尼到哈米尼:教士治國的延續與困境

何梅尼於1989年去世後,由哈米尼接任最高領袖。哈米尼延續政教合一體制,以革命衛隊、情報部門與神學體系維繫統治。然而,隨著其年事已高、國內經濟日益困頓,加上美國長年制裁與國際孤立,伊朗政權穩定性備受挑戰。

川普政府針對伊朗實施的經濟制裁,對其石油出口與國際資金鏈造成嚴重打擊,導致伊朗貨幣貶值、通膨飆升。近年內部示威屢見不鮮,而流亡海外的改革派與王室遺裔,也逐漸取得輿論能見度。

王儲巴勒維捲土重來?以色列關係成關鍵

禮薩・巴勒維自1979年革命後流亡至美國,他雖不主張復辟王室,但呼籲伊朗實現世俗民主、結束神權統治。他在海外部分伊朗僑民與改革派中擁有象徵性號召力。

值得注意的是,巴勒維王朝時期的伊朗,曾是穆斯林世界中第二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並與以色列維持密切情報與軍事合作。這段歷史如今成為當前伊朗政權痛斥的「賣國證據」,卻也可能為美以聯手推動政權更替提供正當性基礎。

美伊恩怨難解,戰爭背後的歷史積怨

伊朗與美國的矛盾可追溯至1953年美國協助推翻伊朗民選總理摩薩台事件。之後數十年,美國持續支持巴勒維政權,而伊朗革命後則轉向與美國為敵。從人質危機到911後的「邪惡軸心」、再到川普單方面退出核協議,雙邊關係幾乎無和平時期。

現今美國空襲伊朗核設施的行動,不僅反映出對伊朗核發展的不信任,更可能試圖壓迫伊朗內部政權轉型。若哈米尼倒台,美伊關係是否有望回溫,抑或將出現更極端的對抗,仍是國際關注焦點。

當年德黑蘭革命推翻的不是一個人,而是親西方的治理模式;今日美國的空襲與制裁是否會造成相似的轉捩點?隨著哈米尼健康惡化、內部示威升高、海外反對派聲勢崛起,伊朗政權面臨的壓力前所未見。

從古老波斯的榮光到現代伊斯蘭政權的挑戰,伊朗這個地緣政治焦點國的未來走向,將牽動整個中東、乃至全球格局的變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