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走入歷史 立院初審通過更名「優先席」納入更多需求者

社會議題

因應近年頻繁發生的博愛座讓座糾紛,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於今日初審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將現行大眾運輸系統的「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適用對象也從「老弱婦孺」擴大為「其他有實際需要者」。新規定將適用於未設對號座的大眾運輸工具,並要求優先席座位比例不得低於總座位數15%。

朝野立委在審查中普遍認為,更名與修法有助化解長年以來「讓或不讓」的社會爭議。民進黨立委黃秀芳、王正旭、林月琴等人指出,雖然修法是一大步,但觀念更新與社會教育更為關鍵,呼籲行政部門同步加強宣導,避免引發新的誤解或混淆。

圖示混亂如一國多制,立委促交通部統一標準

目前高鐵、台鐵、捷運與各地公車系統對於博愛座的圖示與標示方式不一,造成民眾混淆。民進黨立委劉建國指出,這種「一國多制」的現象與政策精神不符,要求交通部在修法完成後,統一「優先席」的圖示設計。

對此,審查會同步通過附帶決議,要求交通部與衛福部共同研擬「優先席」統一圖示與宣導方式,除透過標示,也應輔以語音廣播提醒,使民眾在搭乘捷運、公車等交通工具時,理解並尊重優先使用權,落實同理心與社會關懷。

從蔣公精神到國際接軌,「博愛」理念以新名延續

「博愛座」一詞在台灣源於過去對蔣中正「仁慈博愛精神」的倡導,原意是鼓勵民眾主動禮讓。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民眾素養的多元,過去以「老弱婦孺」為對象的稱呼,逐漸引發認知誤差與爭議。衛福部指出,「老」列為優先對象常令人誤認為年長者即有絕對優先權,實際上博愛座也適用於孕婦、短暫身體不適者與其他有實際需求者。

為此,衛福部參考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做法,決定比照國際通用的「Priority Seat(優先席)」名詞,不僅能保留原有「優先照顧弱勢」的精神,也有助於化解錯誤認知、減少衝突,並提升整體公共空間使用的公平性。

修法早有規劃 社會教育仍是關鍵

早在2023年9月,衛福部社家署即提出修法草案,盼將「博愛座」更名並擴大適用對象,惟因立法院屆期不連續而未能通過。今年再度修法成功,背景正是近期讓座糾紛事件頻傳,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衛福部強調,此次修法不僅是文字更改,更是對公民素養與公共倫理的一次提醒。未來將加強與交通部協調推動宣導,包括透過公車、捷運廣播、圖卡宣傳等方式,提升大眾對「優先席」使用對象的理解,營造更友善的搭乘環境。

雖然「優先席」立法更名邁出一大步,但如何讓這項制度真正落實,關鍵仍在於社會整體的價值觀轉變。從讓位的義務感到對他人需求的理解與尊重,這需要長期的教育與公民意識建構。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