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局即將生變之說應非空穴來風,但在大變換人之前,對台動武成為習近平最後的一張翻盤王牌;在塵埃落定之前,台海形勢凶險,吾人不能掉以輕心。
在去年中共20屆三中全會之前,任誰也想不到習近平可能提早下台,當時關注他的焦點是他會不會在「吾三連」之後,還要「照例連 」,連任終身。但是,沒想到20屆三中之後,近一年來中國政局詭蹫多變,習近平提早下台之說甚囂塵上,而台海亦是戰雲密布,特別是在以色列、伊朗熱戰開打,國際間戰火蔓生之際,益見凶險。
不流血移轉黨政權力,華國鋒是首例
到底習近平會不會被提早中止執政下台呢?現在看來可能性是很高的。特別是中共建制之後的中央領導人非正常下台的情況早有前例,亦各有不同模式,這在客觀上反映著該領導人的治理(統治)能量與人格特質,及其與挑戰勢力的應對結構,習近平應該也不例外。
在毛澤東時期,敢於挑戰毛權威的二號人物,通常是以悲劇形式提早告別人生舞台,劉少奇與林彪就是鮮明的二例;貴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是被毛澤東以狂風暴雨式的群眾運動直接拉下台批鬥,最後甚至不明不白地死在牢裏。林彪則在所謂之意圖政變謀反不成叛逃途中墜機死亡(1971年)。
毛死後,他的接班人華國鋒的下台是最具典範意義的不流血移轉權力平和下台,華國鋒並安享晚年。須知,華國鋒是主導發動粉碎四人幫的懷仁堂政變(1976)的核心人物,他曾經集國家(中央)主席、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等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是他正式將推動四個現代化寫入政府報告(1975年4屆人大一次會);他率先表明要推動改革,解放思想,他亦持開明態度面對黨內挑戰勢力,但是,卻也在陳雲、李先念、鄧小平等元老們與之競奪理論路線政策話語權下,他的權力逐步遭蠶食鯨吞,終至不復存領導圈中。
軍權支持是抵受執政挑戰的關鍵力量
在華國鋒事例中,我們看到,11屆三中全會之後,鄧小平、陳雲等元老們次第復出,而中共在11屆五中全會(1980年2月)決定恢復中央書記處,由胡耀邦任總書記,並提升趙紫陽為政治局常委,華國鋒擁有的高度集中的權力在此遭到削弱,到8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以後,反對華繼續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之勢已成;到了9月5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趙紫陽接替華出任國務院總理。華國鋒黨、政權力已遭削奪。
進一步地,同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連續召開9次會議,檢討華國鋒過去4年的執政問題,陳雲、胡耀邦、李先念等眾人群起攻之,要求華自承錯誤,並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華一直到葉劍英發言批判下(葉與華共同主導懷仁堂政變),才不再自我辯解,表明接受批評並提出辭職。最後,政治局以會議決定華不再主持中央工作,並向六中全會建議:同意華辭去中央主席、軍委主席,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主席,選舉鄧小平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至此,1年之內,華國鋒的黨政軍權力俱遭剝奪殆盡,華只剩象徵性擔任排名最後的中共中央副主席。1982年12大,華仍為中央委員,但已完全退出中共領導層。
黨內群起攻之也能逼迫下台
胡耀邦下台的過程則比華國鋒更短促明快些。胡耀邦算是鄧小平的人馬,鄧保胡上位,胡耀邦因作風開明,亦因平反冤假錯案在中共黨員幹部及知識分子眼中,甚孚人望,但他卻亦因意識型態(中共稱之為「資產資級自由化」及「精神文明污染」)與諸多涉及黨內勢力的權力利害上,開罪於陳雲等正統(保守)派勢力,1987年1月,在一場他沒有防備的「黨內民主生活會」上,他遭到薄一波等保守勢力的突擊,要求胡檢討為何放任資產階級自由化蔓延,並進一步逼迫胡耀邦必須承認錯誤,最後竟是在會上逼成胡耀邦同意辭總書記下台(雖然胡已向鄧小平提交辭職書)。
趙紫陽為六四擔責下台無愧無悔
第三位是趙紫陽,趙紫陽在中共13大(1987年)曾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及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政治報告,他其實才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真正的總設計師。趙擔任總書記的同時,也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但在1988年闖價格關失敗之後,趙被取消財經領導小組的領導權,改由李鵬接手(當時外界完全不知),就再也碰不到經濟改革事務,中國的經濟改革,至此朝向倒退的一端;1989年4月胡耀邦逝世,引致北京學潮不退,趙紫陽極力主張與學生對話,尋求爭議的化解,但最終以在5月17日政治局常委會議上,鄧小平決意宣布「戒嚴」,使用軍隊鎮壓學生運動告終,趙無力阻止。
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由中共元老主導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於6月19-21日召開,李鵬指控趙「分裂黨」和「支持動亂」,其後6月23-24日舉開中共13屆四中全會,審議並通過李鵬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趙紫陽同志在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動亂中所犯錯誤的報告》,趙紫陽提出答辯,拒絕承認分裂黨與支持動亂的指控,但最終趙仍遭撤銷總書記、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和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等職務,僅保留中國共產黨黨籍。此後,趙紫陽餘生遭到嚴鬆程度不一的軟禁,直至2005年離世。
話語權、解放軍與黨大會同等重要
前述用一些篇幅介紹過去中共領導人的非正常下台歷程,無非是讓讀者們對習近平提早下台的可能劇情,有一些想像的圖像。而參考前例,有幾個重點值得標注。
一、軍權至關重大。在華國鋒個案中,讓華國鋒完全放棄對元老們的自我辯護,願意交出政治權力,最大的關鍵處應是失去了葉劍英的支持,因為華雖是中央軍委主席,但他未實質掌控軍隊,失去了軍頭葉劍英的支持,華已無底氣與元老們爭鬥。
二、爭奪政策路線話語(解釋)權是關鍵:共產黨內部的政治權力的爭奪通常是通過政策路線的解釋權與掌控權來決定的,互為對手的一方必定攻擊對手是錯誤的,並要求其承認錯誤,並據此定調要求下台,華、胡、趙皆是如此。未來若是習近平落敗,其劇本應不例外。
三、必須以黨的大會來確認誰掌握了國家(黨政軍)領導權,這是最關鍵的程序;平常時期,黨的大會等同走程序的、走過場而已,都是由中央書記處領導黨的組織部門來安排。但是,當發生激烈的權力鬥爭過程,或言掌握中央權力之競逐時,鹿死誰手必須由黨的大會來決定,畢竟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構,唯有通過黨的大會,才能合法地宣告黨內最高權力的歸屬。
中國政局內鬥方殷,禁酒令亦成工具
所以,現時中國政局正處在暗潮洶湧爭鬥激烈的時刻。須知,習近平掌控黨政軍大權逾13年,黨內所有能挑戰他的人,早在歷年來他所宣稱的反腐敗鬥爭中,清洗殆盡,不管是曾經的指定班接人胡春華,還是團派、江(澤民)曾(慶紅)派及其他各紅二代太子黨們(如劉少奇之子劉源),俱已無人能挑戰習近平的權威,甚至在習的高壓管治下,無人敢言。
如今,習雖因健康問題產生破口,使得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得以通過實質取得軍事指揮權下與習相抗衡,並進一步聯合胡錦濤、溫家寶、李瑞環等元老們,要求檢討習近平的執政錯誤。但是,習近平迄今拒絕承認錯誤,更乾脆不出席所謂的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他尋求各種可能之法,反擊其他勢力對他的挑戰。
例如,中共在5月18日發布史上最嚴厲的「禁酒令」(4月間就開始,表定7月間結束),禁止全國所有領國家薪水的公務員(含國企)們除了與家人小型團聚外,禁止任何餐聚飲宴,更是禁止飲酒,明面的理由是避免舖張浪費,但更實質的目的恐怕是為了嚴禁串連,禁止拉幫結派,「妄議中央」,甚至有網絡大V斷言這是為了打台灣的準備。通過「禁酒令」運動,實質上是習與反習勢力之間的較量,特別是甚具關鍵地位的中央組織部於4月初更換部長由石泰峰(原任統戰部長)出任;中組部長是想要取得20屆四中全會勝利成果的任一方的關鍵部門。禁酒令加上中組部,反習勢力能否藉力使力,就此取得有利位置,尚難預料。
習近平拒當華國鋒第二,四中全會尚未定局
綜整研析這段時間散見網絡流傳等訊息,雖然從去年20屆三中全會以來,反習勢力(張又俠及元老們)應已取得解放軍、武警、公安等政權刀把子部門的領導指揮權,甚至握有中組部,再加上解放軍的支持,但是,目前仍難定論即將召開的四中全會結果將如何?因為,習近平拒絕成為華國鋒第二,即使已無法全盤掌控軍權,他迄今仍然拒絕承認錯誤,甚至尋求在四中全會上決戰勝負。
現狀上,中共第20屆中央委員是在習近平權傾一時下經組織部門運作圈選出任的,幾乎盡屬習近平人馬,反習勢力尋求黨大會(四中全會)通過習下台的決議,難度不低。眼下雖是習近平權勢受挫,中共中央恢復了原有的民主集中制與集體領導的黨內運作機制,然習近平還是總書記,他還是有他的權力,黨政軍要害部門雖已逐步由反習派取得,但這只是確保習無力動刀動槍,但習仍拒絕認錯,20大四中全會將有什麼結果尚需拭目以待。
攻台是習近平的翻盤底牌
在動盪中的中共政局下,台海風雲益形嚴肅,這不單以每日動輒30、40架次的中共海、空軍繞台操演的軍事壓力,更重要的是,中共從未放棄攻打台灣的準備,而攻打台灣對中共黨內而言,更是政治正確之事,只是領導人一聲令下,解放軍就得應令而動;解放軍除了以尚未達致勝實力,攻台D日尚未成熟為口實外,其實中共黨內無人敢跟習近平論爭攻打台灣的路線策略,這使得「攻台」成為政治權位受挑戰的習近平的最後一張底牌。
同時,中共也絕非只在口頭上聲張虛勢而已,解放軍必然已達一定程度之行動準備,才會有美國川普總統及國防軍事高層們多次發言警告言,稱若中共攻台美軍必不坐視。現狀上台海仍戰雲密布,不容國人掉以輕心。
中國大變化時期,未來兩個月將改朝換代
時序已屆7月,未來的兩個月,將是中國大變化的時期,習近平不管是否交卸全部黨(總書記)政(國家主席)軍(軍委主席)職務,或是仍保留國家主席?中國勢必更換實際的主政者,實質上就是改朝換代。改朝換代必將伴隨再一次的幹部隊伍的大清洗,習近平勢力被清洗下台是可預見的,只是程度輕重不同之分而已。
未來的主政者,有可能是團派勝出(如汪洋、胡春華),也有可能是妥協的結果(如丁薛祥、王滬寧);四中全會可能只是權力的過渡性安排,亦有可能宣告下一梯隊(2027年21大)中共接班團隊的開端,而新團隊必須承擔起修補美中關係、重振國內經濟的任務。可以預見,「向右看齊」,「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回復更多的尊重民營經濟發展活動,更向資本與市場貼近,應是未來可期的方向,至於能否就此回春中國經濟發展勢頭,應還未到預測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