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大海嘯「空」襲台灣!醫界籲設交通監測站、擴大管控PM0.1防失智

醫療政策

前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引起各界一片震驚,加上台灣失智症新藥近日開打,也引發高度關注。一名北部阿嬤在家人陪同下自費150萬元接受180天早期阿茲海默症療程,盼延緩病程惡化。然而,醫界專家卻警告,單靠藥物難以對抗失智海嘯,從源頭預防才是關鍵。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葉光芃指出,根據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24年報告,全球高達45%的失智症病例,可在生命歷程中提早預防。報告列出14項可控風險因子,其中空污在2020年首次納入,當時占比為2%,2024年更新報告中占比提高至3%,足見其影響力日益受到重視。

空污傷腦如隱形殺手,《刺胳針》揭九大間接關聯因子

《刺胳針》報告中指出,空污除了直接列為風險因子外,還與其餘九項可控因子密切相關,包括:少社交、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情緒低落、聽力損失、高膽固醇、視力損失等,皆與空氣品質不佳有關聯。

葉光芃表示,這些關聯顯示,空污在無聲無息間干擾人類神經系統,尤其對老年人口及都市居民構成顯著威脅。他強調,預防失智不僅是醫療課題,更是環境與公共政策的戰場。

神經科醫籲設空污監測站,從源頭保護腦健康

台灣神經學學會前理事長巫錫霖指出,空污對大腦的傷害不容小覷,細懸浮微粒(PM2.5)與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會造成腦部慢性發炎、氧化壓力升高,進而導致神經退化與認知功能下降,與失智症高度相關。

巫錫霖強調,政府應設立更細緻的空污監測與防制機制,尤其要積極布建交通熱區的監測站,以即時掌握污染移動路徑。他也呼籲環境部長彭啓明擴大對超細懸浮微粒(PM0.1)的管控,這些顆粒雖極微小,但最易穿透肺部與血腦屏障,對大腦危害更甚。

藥物非萬靈丹,預防才是全民戰略

針對近日失智新藥的熱議,巫錫霖醫師提醒,單株抗體藥物雖為重大突破,但目前仍無法「治癒」失智症,僅能延緩惡化。他呼籲社會大眾、媒體與政策制定者,應將焦點放在科學預防與風險管理上,避免過度期待或片面解讀新療法成效。

「我們不能一方面投資150萬給一位病人延緩病程,卻不投入資源清理所有人呼吸的空氣。」巫錫霖直言,這不只是個別醫療決策,更是全民健康與資源配置的選擇。

2070年恐有3萬失智家庭,空污是推手之一

台灣失智人口增長速度驚人,為全球平均的1.5倍。根據葉光芃推估,2025年失智人口將達35萬人,2050年突破86萬人,2070年恐逼近百萬大關(約95.5萬人)。他援引《刺胳針》指出,若以3%空污因子比例推估,屆時將有超過3萬個家庭因空污間接導致家人失智,成為「空氣災難」下的受害者。

這一波「失智大海嘯」,將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而來襲。葉光芃呼籲政府從現在起全面強化環境保護、加速減空污政策,並推動跨部會協作,以國家級健康戰略面對未來危機。

跨部會合作是關鍵,籲彭啓明領頭減污防失智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及醫界人士共同呼籲,環境部應加速推動智慧交通管制與空氣品質管理,並建立空污與神經退化相關的健康資料庫,進行長期追蹤與研究。唯有跨部會合作,才能有效整合交通、環境、健康與高齡政策。

葉光芃與巫錫霖皆指出,預防失智不再只是衛生福利部的責任,也需要環境部、交通部、教育部等共同協力,才能真正「從源頭阻止腦袋壞掉」。

失智症不是命運,也非單靠藥物能解決的疾病。它與空氣的關聯越來越清晰,唯有從環境源頭防治,才能為下一代保住記憶與尊嚴。面對台灣快速老化與惡化空氣交織的「失智風暴」,政府與全民都必須更早覺醒,攜手行動。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