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繼稀土元素後,又一項高科技領域被視為地緣經濟的新武器──無人機零組件。根據《日經亞洲》報導,自2024年9月北京祭出出口許可新制後,部分無人機零件對美國出口價格飆升達三至四倍,暴露出中國對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的戰略掌控力。
出口受限價格飆升,美買家成本翻倍、供應鏈重組壓力倍增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資料,北京針對「兩用物資」(同時可用於軍民用途)實施出口管制,涵蓋無人機引擎、馬達、雷射導引器及電子干擾裝置等。根據《日經亞洲》報導,該措施實施後,紅外線熱影像設備的出口量驟降三成,總出口值反而提升近五成,顯示單價幾乎翻倍。在美國市場,這類設備的出口量更大減六成,單價則暴漲至3.5倍。
其中紅外線設備可安裝在無人機上進行夜間偵查、山區搜救或能源設備巡檢,亦具軍事潛能,成為中國管制重點。另一項關鍵零件──穩定飛行所需的「慣性測量單元」(IMU),其全球出口量銳減八成,單價飆升四倍。對美國出口更重創:DC直流馬達減少八成,IMU驟降九成。
從稀土到無人機,中國擴大經濟施壓工具
《日經亞洲》認為,這場無人機零件價格戰的背後,凸顯中國有意複製「稀土戰略」模式,將其製造優勢轉化為外交與經濟槓桿。前一陣子中國曾對全球切斷稀土磁鐵供應,影響汽車與國防產業,如今又將無人機技術供應鏈納入外交博弈。
《金融時報》指出,歐洲與美國業者已陸續反映零件價格飆升壓力。法國一間軍用無人機廠商近日向中國購買熱成像鏡頭時,報價竟是先前兩倍,供應商以「出口風險」為由要求高價承擔行政與合規成本。
根據報導,中國生產全球約70%至80%的商用無人機,並掌握感測器、速度控制器等核心零組件。美國前參議員、現任國務卿馬可·魯比歐2024年的報告指出,中國品牌DJI掌控美國商用無人機市場九成,已形成嚴重依賴。
軍售牽動技術戰,Skydio遭制裁、俄國獲益
2024年美國對台軍售計畫宣布後,中國迅速反制,制裁美國無人機製造商Skydio,禁止其取得中國零組件,導致其電池與感測器供應斷鏈,生產面臨困難。與此同時,數據顯示,DC馬達對美出口銳減八成,但對俄羅斯出口暴增23倍;IMU對俄出口更成長一倍。
北京對外強調出口限制是為防止軍事濫用,但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技術脅迫」的新形式──在不動用關稅或武力的情況下,透過供應鏈瓶頸打擊對手。
供應鏈重組迫在眉睫,美國急尋替代來源
根據《日經亞洲》分析,隨著中方限制深化,美國無人機產業與國防部門開始警覺對中國供應鏈的過度依賴。儘管美國已有國產替代計畫,但面對價格飆漲與全球產能不足,短期內重建自主供應體系仍極具挑戰。
這場無人機零件出口戰,不僅是一場價格之爭,更是一場高科技主權的角力。從稀土到無人機,中國逐步打開另一套經濟施壓工具箱,釋出訊號:在全球高科技戰場上,北京不再只是參與者,而是積極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