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控制稀土出口 全球供應鏈震盪 日本悄悄佈局突圍辦法

稀有金屬

《華爾街日報》今天(26日)報導,中國商務部最近幾週要求在中國設立的稀土公司提供人員名單,其中包括專業人員的專長、教育和研究背景及個人資訊。知情人士稱,此舉目的是建立一份掌握稀土專業知識的中國公民正式名錄,並密切監控這些員工,以確保他們不會出國和洩露機密。

這份名單包括稀土行業上游領域人員,例如從事稀土加工者,也包括下游領域的人員,例如使用已加工礦物製造稀土磁鐵的人。知情人士表示,一些中國公司的專家已被要求將護照上交所在公司或地方政府,以確保他們不會進行任何未經授權的旅行。

中國佔全球稀土產量9成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開採國和加工國,光是稀土磁鐵的產量就占全球約9成。這些材料廣泛用在汽車、電子產品,甚至軍事武器中,是美中貿易戰核心之一。今年4月開始,中共還實施新的稀土出口許可制度,打亂全球供應鏈。

根據《日經亞洲》引述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2025年5月中國對美國的稀土出口額年減高達80%,對日本的出口也大幅下滑54%。整體稀土出口量則年減48%。其中,應用於電動車、風力發電、消費電子與軍事裝備的磁體類產品,對美出口更重挫93%。

此波出口驟減,主要源於中國自4月起啟動稀土出口許可制度,將鏑(Dysprosium)、鋱(Terbium)等七種稀土元素納入管制。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對川普政府「對等關稅」的反制措施之一。

對日出口緊縮,鈴木汽車產線停擺

除美國外,日本同樣遭受波及。根據《日經亞洲》報導,鈴木汽車已因稀土零件供應中斷,暫停熱門車款「Swift」的生產線。中國供應全球七成稀土,日本企業長期仰賴其進口,現今更凸顯高度依賴的風險。

儘管中美雙方5月在瑞士部長級會談中達成初步共識,擬同步鬆綁出口限制,但至今實質進展緩慢,令美日產業界憂心忡忡。

出口轉向他國,疑似形成繞道通道

相對於對美、對日出口大減,中國對泰國與南韓的稀土出口卻出現增長,引發外界關注是否形成替代轉口通道。根據《日經亞洲》報導,有分析認為,中國可能透過「友好國家」間接對美、日供應稀土,以維持部分出口靈活性。

另外,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回應稱,中方已依規審核並批准若干合規出口申請,並強調稀土出口許可制度是依法執行,並非貿易封鎖。

日本早有準備,十多年來持續布局

儘管此次遭遇打擊,日本並非毫無準備。根據《日經亞洲》報導,早在2010年釣魚台主權爭議期間,中國短暫禁止對日出口稀土,當時便讓日本痛定思痛,啟動一連串供應鏈重整與風險分散策略。

自那以後,日本政府與企業積極投資中國以外的稀土供應商,如澳洲 Lynas,對中依賴度從超過九成降至目前不到六成,並希望在2025年內進一步降至五成以下。

建立戰略儲備,強化國際合作

根據《日經中文網》報導,Niron Magnetics 執行長 Jonathan Rowntree 指出,日本比其他國家更早啟動風險因應。不只強化儲備,還透過與澳洲、馬來西亞等國合作建立加工設施,增加本地提煉能力。

然而,Project Blue 創辦人 Nils Backeberg 指出,儘管日本在輕稀土取得進展,但重稀土的加工環節仍極度依賴中國。中國目前掌握全球近九成的稀土加工產能,供應鏈風險仍未解除。

產業衝擊擴大,歐美同步受壓

不只日本,歐美企業也感受到衝擊。Greenland Amaroq 執行長 Olafsson 表示,中國稀土出口受限將導致歐美汽車業「無稀土就無法生產」,顯示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戰略弱點。

美國也正加快布局。比利時化工巨頭 Solvay 旗下法國工廠,計畫2030年前滿足歐洲30%稀土需求。而美國智庫 CSIS 更呼籲,西方應透過補貼與政策優惠,扶植非中稀土項目,才能突破價格與規模限制。

回收與「去稀土化」雙管齊下

日本對此也採取雙軌策略。首先,推動稀土回收與再利用。信越化學與Proterial等企業開發技術,能從廢磁鐵與邊角料中提煉稀土,建立企業內部循環機制。

其次,日本積極研發「去稀土化」產品。例如Proterial自2000年起將重稀土使用量降至1/10;大同特殊鋼甚至研發出不含重稀土的磁鐵,被本田汽車應用於混合動力車。大金工業也推出幾乎不含稀土的空調機,並持續開發完全替代品。

不依賴中國尚有距離,但前進中

儘管努力成果可觀,但統計顯示日本仍難完全脫離中國供應。根據《日經中文網》報導,2024年,日本自中國進口的稀土類金屬比重升至63%,重稀土則100%依賴中國。

日本經濟產業省指出,目前仍有86種稀有資源類產品超過半數依賴特定國家進口,顯示整體資源安全性仍具挑戰性。

政府目標明確:2030達成國產化與回收自給

對此,日本政府提出2030年前確保釹磁鐵自給率的目標,並推出補貼方案鼓勵回收與儲備投資,推動產業鏈「去中國化」與資源循環。

《日經中文網》指出,磁鐵為純電車與混合動力車核心技術,釹磁鐵是由日商在1982年開發,因此掌握技術主導權的日本若能在材料供應上實現自主,將有助維持全球競爭力。

中國藉稀土卡位戰略資源主導權,無疑對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政治再掀風波。但日本近年積極突圍,逐步建立「韌性供應鏈」的努力,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一項參考模式。

如何在維持產業競爭力的同時,降低對中國單一市場的依賴,將是全球科技與製造業未來十年的重大課題。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