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盤點86處小水力潛力點 台水共3電廠已商轉、南化預計今年上線

綠能

為落實能源轉型並杜絕綠能發展過程中的行政黑箱與不當干預,經濟部與法務部廉政署今(26)日正式簽署「小水力發電廉政平台合作備忘錄」,宣示將以公開透明與跨機關合作機制,推動小水力發電穩健發展。

水利署表示,目前已盤點全台86處具潛力小水力據點,未來將全面揭露案場資訊並簡化流程,同時與檢調機關建立常態協作,降低行政干擾風險,加速綠能案場落地。

目前台灣已有超過30座小水力電廠投入商轉,其中台灣自來水公司自建三座電廠、年發電量達1,400萬度,並規劃於南化增設新設施,預計於今年商轉,如果以40年計算,共可減少約16萬噸碳排放量,等同超過530座大安森林公園。

跨部會合作強化治理,86處小水力潛力地點將陸續公開

經濟部水利署指出,已完成盤點全台86處小水力潛能地點,將陸續公開資訊、簡化流程,並與檢廉機關建立常態溝通機制,期望降低行政干擾與不當關說疑慮,加速案場落地。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表示,在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過程中,小水力雖非主力電源,卻是低碳且穩定的在地能源選項;並且,經濟部近期已舉辦4場社會溝通會議,從風光電到小水力,均需透過制度設計與跨機關合作,讓資訊揭露透明、審查標準一致。

他指出,未來將在水利署設置的廉政平台專區公開案場進度,讓公務員與業者都有依循依據。

水利署長林元鵬指出,雖然小水力設置點有限,發電規模也相對較小,但優勢在於環境衝擊低、適合與既有水利設施整合。他強調,水利署將以「穩定、安全、永續」三大原則為推動主軸,未來新建設施也會在設計階段即納入小水力發電評估,提升推動效率。

高檢署檢察長張斗輝也出席會議,他指出,小水力發電屬於地方型綠能,容易成為特定人士施壓或干預的標的,檢方自2021年起已啟動「打擊妨害綠能發展聯繫平台」,強化與地檢署、調查局、能源署等單位的協調機制,迄今已查辦逾180件綠能相關案件。

水利署補充,未來小水力案場可採署內自辦或由民間自行開發兩種方式,但招標、行政程序常涉及多重部門,為避免人謀不臧,平台機制將強化事前預警、資訊透明與協調效率,建立制度化風險控管流程,確保政策推動在陽光下進行。

 全台超過30座小水力發電,台水共3廠商轉、南化預計今年上線 

截至2024年4月,台灣商轉中的小水力發電廠共有30座,裝置容量總計為152.2MW。若以台水為例,共有三座由小水力電廠正式併聯,包括台東利嘉淨水場、台中沙鹿配水中心、雲林湖山淨水場,合計年發電量超過1,400萬度,預估年減碳近7,000噸。

其中,湖山小水力電廠於今年5月正式啟用,為全台最大封閉式自來水管路型小水力設施,可24小時穩定發電,年發電量預估達900萬度,裝置容量 1.5MW,可供應約 2,215 戶家庭全年用電,年減碳效益達 4,266 噸。

後續,台水也正規劃在南化淨水場建置一座1.16MW的小水力發電設施,其於111年2月為成招租,預計今年完工併聯,為既有水利設施注入穩定再生能源動能。

台水表示,如果以40年計算,南化小水力發電設施的總發電量約為3.3億度,依能源局每度電排放0.509公斤碳排放係數換算,共可減少約16萬8,634公噸碳排放量,相當建置534座大安森林公園造林效益。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