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用「抗中保台」打趴國民黨 學者揭藍營脫險路徑在兩岸論述

政治

罷免投票進入倒數一個月,總統賴清德「團結十講」提出「打掉雜質」說,攻勢一波強過一波,藍營人士研判,「抗中保台」會是綠營最後一擊的主訴求;學者更提醒,藍營要脫困甚至是重返執政,就必須重新提出新的兩岸論述。

賴清德在團結十講第二講中提及,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引發各界熱議;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即強調,「那他針對的是哪些台灣人民?請總統府說清楚、講明白。」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質疑,在賴清德的心中,就是把反對的人當作「雜質」,希望透過打掉「雜質」做純化或清洗;同時透過大罷免、司法清算或任何手段,想要消滅在野黨。

「十講每一項都在撕裂台灣團結。」國民黨人士研判,賴清德接下來還有八講,抗中保台會是最主要的訴求,同時扣國民黨「紅帽子」,同步攻擊藍營立委「親中舔共」。

抗中保台一招打趴國民黨,因中位數選民偏移吃足苦頭

綠營在地方所掛上部份的大型看板,更訴求沒有罷掉藍委就會被中共併吞,如此一來,讓綠營的支持者完全不會去看立委問政表現和為地方爭取的政績,就支持罷免案。

他表示,只要賴清德將大選40%的支持者催出20%,再加上藍營投票率偏低就贏了;而這也是賴清德操作台派和中華民國派團結反共的目的。

中位選民向左偏移,讓國民黨吃盡苦頭。(圖片來源/朱立倫臉書)

針對綠營用「抗中保台」這招,就打趴國民黨一事,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以「中位選民理論」(Median Voter Theorem)分析稱,過去所稱的中間選民會出現偏移,而非單純只落在政治光譜的正中間。

何志勇強調,近年來台灣的社會主流是「抗中保台」,「偏態」明顯,選民的中位數也向左偏移,這也讓國民黨吃盡了苦頭。

結構改變讓一中各表空洞化,何志勇:應強調兩岸制度競爭

同時國民黨的兩岸問題論述30年沒有更新,被認為缺乏清晰的戰略目標論述,特別是在美中抗衡中,讓多數選民感到不放心,在大選中選擇支持民進黨。

對於台灣中位選民的向左偏移,何志勇觀察稱,在川普1.0和香港反送中後特別明顯;同時,前總統馬英九提出「一中各表」的政治妥協產物,隨著民主結構改變而「空洞化」。

藍營一方面希望兩岸來往,但對於是否還能高喊反共也有疑慮,他建議,國民黨應進行兩岸路線大辯論,即便「一中各表」主張不變,也要進行重新包裝。

「在國家層次的投票,百姓會考慮到國家威脅。」何志勇主張,多數台灣人反對極權政治,藍營應強調兩岸制度的競爭,站在國家戰略和道德的至高點;不但可以成為與民進黨最大的區隔,進而影響中國改變和保衛台灣安全,這會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韓國瑜、趙少康同心保立委,民調:反罷投票首度高於罷免

而國民黨要進行最後的保衛戰,從7月開始每週都有安排重要活動,也會邀請立法院長韓國瑜、直轄市長、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等人參加。

根據藍營規畫,從7月5日在台北市舉辦萬人造勢活動、10日在中央黨部舉辦勞工後援會成立大會;投票前黃金週,19日在新北市、台中市造勢,20日在桃園市。選前之夜則是25日重回凱道集結。

此外,根據震傳媒26日公布最新民調顯示,在罷免立委活動中,36.8%受訪者表示贊成,49.5%不贊成。

同時有27.1%的民眾表示會去投罷免票,38.7%會投反對罷免,26.7%表示不會去投票,這是民調中首次出現反罷方動能高於罷免方的現象。

民調也顯示,有45.8%受訪者表示不希望民進黨國會過半,有38.6%受訪者表示希望民進黨國會過半,這也突顯未來若進入補選階段,國民黨或仍有保住遭罷免後的部分改選席次的可能性。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