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參議院6月中旬通過《GENIUS Act》穩定幣專法,全球加速邁入資產代幣化時代。中央銀行報告指出,為因應數位金融與區塊鏈發展,貨幣體系勢必要進行數位轉型;穩定幣雖具技術潛力,但價格難以完全穩定,且清算效率與法律風險仍存,難以取代央行在支付體系中的角色。
為確保支付穩定與貨幣單一性,我國央行強調,必須由數位央行貨幣(CBDC)作為清算核心,建構可與穩定幣、存款代幣共存的數位貨幣雙層架構,應是最佳可行方案。
【什麼是CBDC?】
CBDC,全名為「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數位形式貨幣,具有與實體貨幣同等的法律效力。不同於比特幣等去中心化加密貨幣,CBDC由國家發行並受金融監管,旨在強化支付效率、維持貨幣穩定性,並在數位金融時代中,保留央行在清算與監理上的主導角色。
美國率先推法案定義穩定幣,鏈上美元進入制度化成長階段
美國近期通過的《GENIUS Act》明確定義穩定幣的發行主體、資產準備機制與資訊揭露規則,並要求其必須以美元或短期美債為100%準備,接受聯邦金融監理,納入反洗錢(AML)與反資恐(CFT)制度。
法案允許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與大型零售商發行穩定幣,預計將與眾議院通過的《STABLE Act》合併送交總統簽署,成為美國首部穩定幣聯邦專法。
這項舉措不僅穩住美元在鏈上世界的主導地位,也讓全球資產代幣化正式進入法規支持的新時代。根據研究機構預估,穩定幣市值將從目前的2,500億美元成長至2030年最高可達3.7兆美元,對應年複合成長率高達72%。
央行指出,目前穩定幣如USDT、USDC不僅是虛擬市場的主要交易媒介,更逐步進入國際匯款、實體支付與薪資發放領域,在新興國家甚至已成為非正式的「鏈上美元」。
穩定幣不夠穩?各國紛紛納管,台灣也啟動專法研議
雖然稱為「穩定幣」,但其實在壓力事件下仍可能出現價值脫鉤風險。央行報告指出,FTX倒閉、矽谷銀行破產期間,即使市占前三大的穩定幣(如USDT、USDC)也曾脫離面值。
由於穩定幣多由非銀行機構發行,其資產透明度與贖回機制難以確保1:1兌回能力,長期可能破壞現行貨幣體系的單一性,甚至重演「野貓銀行券」歷史。
國際清算銀行(BIS)近期報告更直言,穩定幣不符合健全貨幣的三大標準:缺乏央行支持、不具備貸放功能、以及在遏止非法用途上的薄弱性,並警告若無法與現行金融系統互通,可能引發跨境資金碎片化,干擾貨幣政策傳導。
對此,BIS呼籲各國應建立跨境互通的技術與法規標準,統一穩定幣的資產準備、資訊揭露與1:1贖回能力。
目前包括歐盟(MiCA)、香港(穩定幣條例)、南韓(數位資產基本法)等地均已完成或提出相關專法,美國聯邦監管法案則仍在立法程序。臺灣方面,金管會則已草擬《虛擬資產服務法》,與央行協作規劃穩定幣納管方案。
存款代幣更穩也好管 央行看好搭配CBDC建構支付新體系
與穩定幣不同,存款代幣由銀行發行、並遵循現有金融監理架構,央行報告指出,其風險更低、安全性更高。目前花旗、摩根大通、瑞銀等國際銀行皆推出試驗平台,將客戶存款代幣化後用於跨境支付、供應鏈融資或綠色金融等應用。
央行認為,由於存款代幣與持有者身分綁定,不具次級市場可轉讓性,較能維持價值穩定,也便於落實洗錢防制。
國際間也開始嘗試以批發型CBDC作為清算資產,支援存款代幣的流通與交割。例如,韓國央行推出「漢江計畫」讓用戶用存款代幣購物,銀行間則以CBDC即時清算;香港金管局的「Ensemble」專案則推動金融機構以CBDC平台串接不同存款代幣與資產代幣。這些試驗均表現出私部門創新與公部門清算合作的潛力。
在政策規劃方面,央行已啟動兩大方向:一是建置零售型CBDC雛型平台,先從數位券發放著手;二是協同金融機構進行批發型CBDC與存款代幣的交互清算測試,模擬證券型代幣(STO)與資金同步交割。
央行指出,若由商業銀行各自開發平台,恐形成碎片化,未來將與集保公司合作建置跨機構整合平台,試行款券原子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