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東移 台商擴產越南占41.7%居冠 越南盾躍上報關匯率表7月上路

總體經濟

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腳步加快,台灣與東協國家的貿易關係日趨緊密,特別是與越南的經貿往來熱度節節攀升,已成為台商海外佈局的重要據點。

為呼應這股趨勢並便利企業通關作業,財政部關務署宣布,自今年7月1日起,將越南盾(VND)納入「每旬報關適用外幣匯率表」,使報關可用幣別總數增至29種,為實務操作增添一大利多。

越南居東協生產基地首位,7月起越南盾納入報關幣別

關務署指出,近期接獲多家業者反映,隨著與越南的貨品交易愈發頻繁,實務上已有不少台商採用越南盾進行結算,但過去報關時卻無法直接使用該幣別,只能以美元或其他幣別折算,既不便也容易產生匯差疑慮。

因此,關務署決定比照其他已列入報關幣別的亞洲貨幣做法,參考《經濟日報》亞洲匯市所揭示之「河內越南盾」對美元的每日收盤價,進行折算後公告於官方網站,提供業界參考與報關使用。

這項改變看似只是「多一個幣別」,其實背後牽動的是整體台越貿易與產業鏈遷移的大趨勢。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最新發布的「113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顯示,台灣外銷企業近年大幅加快供應鏈多元布局,2023年(民國113年)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的生產比重跌至33.1%,創下調查以來新低;相對地,東協地區的生產比率則衝上9.2%,續創歷史新高。

其中,又以越南占3.4%穩居東協第一,成為最受台商青睞的海外生產據點。

東協佈局成主流,越南成為擴廠「最熱門地點」

不僅如此,調查中進一步揭露,台灣有自行生產能力的外銷企業中,共有134家在去年進行跨國擴廠或新設產線行動,其中選擇「東協」的企業就占了68.8%。

而在這批向東南亞擴張的企業中,有高達41.7%的廠商首選越南,遠遠領先其他國家。可見,越南不只是成為備受關注的投資熱區,更已是台商轉單與擴線的重要據點。

此外,越南作為《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政策上也享有諸多友善條件,加上台商多年來在當地經營基礎已具規模,產業聚落成形,無論是人力資源、物流系統或語言文化,對台灣企業都具一定吸引力。

資訊通信與機械產品轉銷比重高,越南成製造與出口雙中樞

進一步觀察台商海外生產的銷售流向,有一項現象格外引人注意——近七成的海外生產產品不會回銷台灣,而是直接轉銷至第三國市場,例如美國、歐洲或東南亞其他國家。其中資訊通信產品、機械設備、與基本金屬等類別的「轉銷比重」特別高,分別高達85.0%、84.7%、74.8%,顯示出海外據點已不只是協力代工,而是具備獨立出口能力的前進基地。

而在這當中,越南其重點產業包括電子組裝、通訊零組件、機械加工等,與台灣出口強項高度重疊。許多台商將越南廠區視為「替代中國的關鍵基地」,例如筆電、手機零件、伺服器周邊產品等,從越南直接出貨到歐美市場,避開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

而在生產方式上,企業也更傾向自主掌控製程。調查指出,有82.7%的外銷訂單是由企業自行生產(含交由子公司或關係企業),顯示台灣廠商對品質與時程的要求,促使他們在海外生產時仍以「掌握主導權」為原則,這也更強化了對當地金融、報關等配套政策的高度需求。

也因此,越南不僅成為供應鏈重組後的重要製造基地,更實質扮演了「出口中樞」的角色。此次報關匯率新增越南盾(VND),正是因應結構性轉移下,企業實際結算與報關需求日益提升的具體體現。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