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新台幣強勢升值成為市場最受矚目的金融事件之一。新台幣在7月的第一天,再度度大幅波動,今日單日勁升超過2%,市場似在測試央行對台幣升值的容忍限度。新台幣兌美元一度勁升2.5%至29.16元,創下5月初以來單日最大升幅,前一日則重貶逾2%。今年以來台幣已升值12%,是亞洲表現最強的貨幣。
壽險業遭遇雙重打擊:避險比重新低、匯損壓力爆表
彭博引述兩位不願具名的交易員指出,周二早盤有大量外資流入和本地出口商大舉拋售美元。國營銀行則進場買進美元以穩定市場流動性。新台幣上周五和本周一尾盤都突然大幅走貶,市場盛傳央行已出手抑制台幣升值力道。今年以來,主管機關積極打壓匯市投機,避免新台幣脫序急升衝擊出口,也減輕壽險業所承受的壓力。
根據彭博報導,新台幣第二季累計升值幅度達11%,為1979年彭博有數據以來最強勁表現。
在這波匯率劇烈波動中,市場頻傳央行於上周五與本周一尾盤進場調節匯市,藉以穩定流動性、壓抑炒匯氣焰。根據彭博報導,瑞穗銀行亞洲總經主管Vishnu Varathan指出,央行的訊號是在暗示:4、5月的急升是一次性調整,非升值常態。
但這波台幣強升對台灣壽險業而言卻是沉重一擊。據彭博統計,截至今年第一季末,台灣五大壽險公司針對海外資產(逾九成為美元計價)的外匯避險比重僅47.2%,創下2013年來最低。相比2017年高點的61.9%,避險部位明顯萎縮,主要因過去幾年台幣偏弱,業者為節省成本選擇低避險策略。
避險工具成本飆升,壽險陷「愈避愈貴」困局
然而,今年第二季新台幣暴力升值,導致壽險公司帳面資產大幅縮水、出現鉅額匯損。根據金管會數據,壽險業5月單月虧損達1,066億元,為史上最慘紀錄,直接拖累整體金融三業(銀行、券商、保險)單月轉為虧損488億元,前五月累計獲利僅2,328億元,年減幅度高達52%。
避險工具成本飆升更令壽險業雪上加霜。5月底台幣三個月期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年化避險成本一度飆上14%,今年高點仍維持在6.6%,遠高於日本同業的4%水準。CS(換匯)成本則升至近3%,雙雙創下歷史高位。
「避險成本居高不下是一大挑戰,限制壽險業者在短期內提高避險比率的空間,」惠譽亞太保險業分析師Stella Ng表示。彭博分析則指出,目前壽險業在匯率風險與避險成本間的權衡極為困難,不論是被動調升避險部位還是選擇忍受損失,都將嚴重影響後續獲利表現與信評結果。
避險準備金快速消耗,金管會放寬提列規定救火
為因應壽險業匯損壓力,金管會已於6月啟動寬容措施,放寬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提列方式。截至5月底,台灣壽險業者的外匯準備金已從年初的2,196億元驟降至僅剩188億元,短短五個月消耗超過2,000億元,儲備水位創下警戒新低。
根據彭博報導,目前市場預期台幣升值空間未盡。周二盤中台幣兌美元再度強升,突破29元心理關卡,儘管周一尾盤短暫重挫2.47%,但第二季仍以兩位數升幅位居亞幣之首。
澳新銀行亞洲研究主管Khoon Goh警告,若升破29元大關將迫使壽險業加碼避險操作,進一步加劇台幣升值壓力。面對升值趨勢與壽險資產淨值壓力,惠譽已將台灣五家主要壽險公司列入負向觀察名單,反映其營運穩定性與資本適足率正面臨考驗。
金融業下半年前景堪憂,法人示警獲利恐再探底
展望下半年,法人機構普遍看淡金融業前景。一家大型金控高層坦言,下半年全球股、債、匯市波動加劇,對壽險資產價值與可分配盈餘均構成壓力。根據金管會公布數據,2025年前五月金融三業稅前盈餘為2,328億元,年減幅度高達52%,創下近五年來最差表現。
壽險業累計虧損已擴大至617億元,即便產險貢獻122億元仍難扭轉保險業整體495億元的虧損局面。券商、投信業則受制於台股價量雙跌,自營部門營收腰斬,累計僅賺267億元,年減42%。
目前金融監理機關已意識到壽險業面臨的結構性風險,在政策上鬆綁準備金規範以緩解壓力,市場亦觀望台幣走勢與美中貿易談判進展。但若新台幣持續升值、避險成本居高不下,壽險公司與整體金融業的營運穩定性將持續承壓,成為2025年下半年金融政策與市場信心的重要風險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