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昨(30)日發布2023年綜合所得稅申報數據,有趣的是,2023年全台有7戶年收入破1,000萬元者,不用繳納一毛綜所稅,其中2戶年所得甚至超過2,000萬元,也被列為「免稅戶」。
也就是說,當大多數人為了幾千元稅金斤斤計較時,有錢人早已靠合法節稅「優雅出場」,不得不對租稅公平造成關注。
此外,這份由財政部公布的《2023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也能稍微勾勒出台灣財富分布的極大差異:不到1%的人,繳了超過四成的綜所稅;同時,全台最富村里與最均富地區也呈現出不同面貌。
收入千萬也能「合法零稅」?節稅手法百百種
根據統計,2023年共有688.3萬戶完成綜所稅申報,其中超過四成、約301.8萬戶屬於「免繳稅」行列,背後原因雖多,但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356戶綜合所得超過200萬元,甚至超過500萬元、1000萬元、甚至2000萬元的族群,卻依舊繳稅「掛零」。
這些高所得卻免繳稅的申報人,主要是靠「列舉扣除」技巧成功壓低所得淨額至零。舉例來說,年收入700萬元以上者,在2023年合計列舉扣除額達31.7億元,其中高達98%來自「捐贈政府機關」與「醫藥費支出」等列舉扣除。而「捐贈政府機關」與「醫藥費支出」這兩項扣除不僅無金額上限,還能全額抵稅,自然成為高資產戶最愛用的節稅工具。
進一步觀察細部資料,年收200萬至300萬的免稅戶有293戶,300萬至400萬有33戶,400萬至500萬有15戶,500萬以上也有15戶免稅。也就是說,當收入愈高、懂得利用列舉扣除的彈性空間,也愈可能讓稅單「清零」,可見「節稅比賺錢還重要。」
財富集中科技重鎮,台北與新竹交替稱王
除了高所得戶的節稅表現吸睛,2023年綜所稅資料也呈現出明顯的「地理財富集中現象」。以縣市來看,新竹市以平均所得176.2萬元再度奪冠,連六年高居第一,新竹縣160.3萬元居次,台北市則以150萬元位列第三。
相對地,台東縣、屏東縣與南投縣,平均所得仍在85萬元以下,形成強烈對比。
縮小至村里層級,冠軍寶座則由台北市松山區中華里搶下,平均所得高達526.6萬元,首次登榜就一舉奪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華里的所得中位數僅98.4萬元,顯示是少數高所得戶拉高整體平均。
反觀蟬聯五年冠軍的新竹市關新里雖退居第二,平均所得461.4萬元,但中位數高達347.9萬元,仍是全台最「均富」的社區。
其他名列前茅的還包括台北市士林區永福里(346萬元)、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341.6萬元)與寶山鄉三峰村(337.1萬元),這些地方幾乎都與竹科、台積電等科技產業密切相關。可以說,科技業成為推升地方所得的重要引擎,也進一步鞏固了區域之間的貧富差距。
不到1%富人繳四成稅,金字塔兩端差距125倍
再次轉回整體觀察,在688萬戶的綜所稅申報戶中,所得淨額在500萬元以上者僅占0.93%,卻貢獻了整體綜所稅收的43.3%。
其中,所得淨額1,000萬元以上者約1.3萬戶,合計繳納1,194億元,占總稅額近25%;所得淨額介於500萬至1,000萬元的5.1萬戶,也繳了885億元,占18.4%。
換句話說,社會上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承擔了近一半的綜所稅稅收,成為真正的「納稅主力」。如此財富集中現象,亦讓貧富差距議題再次浮上檯面。
不過,財政部也提醒,本次統計所使用的所得為課稅資料,並未納入政府移轉支出(如補助、津貼)、免稅所得、或分離課稅項目(如部分股利與利息等),因此不宜直接作為衡量貧富差距的唯一依據,若要全面掌握全國所得分配情況,應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所得統計為準。
從總所得20分位統計來看,最高5%的申報戶平均收入為540.8萬元,最低5%僅有4.3萬元,差距高達125.8倍,較前一年更擴大。即便綜所稅資料不包含免稅所得與政府補助,無法完全反映社會實質所得分布,但也已足以揭示金字塔兩端的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