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南韓「影集輸出+觀光效應」成功模式?Netflix在台灣推動人才培育計畫

影視產業

Netflix近年大舉投資本地內容,在韓國成功以《魷魚遊戲》等韓劇打開全球市場,同時帶動韓國觀光與文化輸出。如今,Netflix也將類似模式移植至台灣——7月3日正式宣布啟動「未來人才培訓計畫」,首度在台系統性投入影視人才訓練,結合壹壹影業與台灣影視製片協會,規劃編劇與製作兩大訓練方案,意圖深耕在地產業、穩定內容供應鏈。

這項計畫並非單純的教育或公益專案,而是Netflix全球內容戰略的延伸。該公司近年來明確將內容生產視為跨國投資,透過培育本地創作與技術人才來建立長期合作網絡、降低製作風險,同時取得文化正當性。台灣此刻被納入其全球人才佈局,也象徵本地內容生產潛力正在進入跨國平台的評估視野。

Netflix尋求再複製南韓經驗

Netflix此番舉措明顯參考韓國經驗。南韓政府自2010年代起推動影視出口政策,並與Netflix建立密切合作。雙方不僅共同投資韓劇,更擴大至文化行銷合作——例如《魷魚遊戲》走紅後,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與Netflix聯手在全球22國推廣韓國觀光,並規劃沉浸式體驗活動。

根據Netflix內部統計,未看過韓劇的觀眾僅有37%表示願意造訪韓國;但看過韓國內容者中,這一比例上升至72%。換言之,影視內容已經成為國家形象的輸出工具。而Netflix也在其中獲利豐厚,韓劇內容不僅收視熱度高,也成功培養出願意長期訂閱平台的國際觀眾。

投資人才結構而非單一作品,內容平台布局長線市場

此次台灣「未來人才培訓計畫」由Netflix「創意產業平等基金」出資,核心在於強化內容產業中最基礎的生產環節。編劇訓練採取「Writer’s Room」實作制度,模擬真實產業流程;製作訓練則聚焦現場實務與流程管理,明確對準台灣產業長期存在的「中堅人才斷層」問題。

這種「人才即資產」的思維已在Netflix全球實踐多年。自2021年起,該公司已在50多個國家執行超過200項訓練專案,目的是穩定各地區的內容供應能力,並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過去幾年,這些計畫在印度、印尼、西班牙、奈及利亞等地陸續啟動,也確保了Netflix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持續維持敘事主導權。

台灣模式初成形,但政策配套仍待強化

雖然Netflix的投入為台灣影視產業注入資源,但相較南韓的公私協力體制,台灣目前仍多仰賴個別企業的自主投資。例如南韓早於2000年代初期即設立多所公立影視專業院校,並透過文化產業振興法案提供製作補助與出口獎勵。近年更與Netflix等國際平台簽訂策略性合作協議,導入外資同時保障本地勞動條件。

反觀台灣,儘管文化部與文策院近年也嘗試扶持原創影集與培育人才,但在制度面上尚未形成有規模的「影視產業鏈扶持政策」。人才培訓多由民間單位主導,補助申請流程繁瑣、缺乏中長期追蹤機制。此次Netflix主導的計畫雖具示範意義,但若無公共體系接手深化,恐難達成生態系效果。

台灣能否成為「下個韓國」?

Netflix選擇台灣作為亞洲下一個育才據點,不僅看中本地的創作能量,更是對其影視出口潛力的實質試探。在地產業若能結合平台資源,強化制度支撐與產業整合,或有機會打造出如韓國般兼顧內容品質與國家形象的影視品牌。

不過,要複製「韓劇+觀光」雙引擎的成功路徑,並非僅靠平台單邊努力即可達成。台灣的文化政策與產業結構是否能在這波投資契機中順勢轉型,將決定本地能否真正躋身全球內容生產網絡的核心位置。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