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李在明昨日(3)就職滿30天,根據韓國民調機構Gallup Korea發佈的民調結果,李在明施政滿意度達65%,較上次的民調結果上升了一個百分點,當李在明被問及高施政滿意度時表示,「這並不算高,他將以更謙虛和真誠的態度努力獲得國民的支持與認同。」
記者會圍繞工時、民生支援金、關稅及國安四大問題
南韓昨日舉行的就職滿月記者會,以「總統上任30天,媒體之問,人民之答」為題,記者會以李在明簡單的開場白及記者自由提問的形式進行。
根據韓聯社的報導,記者針對四天半工作制、民生支援資金、對北韓政策與立場、關稅協定等國內外問題進行提問。
首先在內政方面,四天半工作制是李在明競選期間的政策承諾,李在明強調減少工作時間是社會需要,但要一次實施非常困難。
對於經濟民生,李在明則表示,首要任務是全力恢復受到破壞的民生秩序,並以更扎實的社會保障與福利制度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但關於是否追加民生恢復支援資金,李在明表示沒有追加資金的計畫。
關稅問題不知道川普想要什麼
面對即將結束的關稅緩衝期,李在明對關稅談判表示,「很難確定我們能否在7月8日以前完成談判,目前還不知道對方想要的是什麼,我只能說,我會盡力而為。」
至於朝鮮與國安問題李在明表示,「將加強韓美同盟、堅固緊密的韓美日合作,以及儘速改善與中俄關係為基礎」,並強調與北韓的溝通合作也非常重要,因為即使討厭某人,也需要傾聽他的聲音。
李在明可能傾向務實的外交路線
在昨日的記者會上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在明雖然有表示國家未來政策的走向,但目前沒有實質的承諾。對於部份問題,也慣性以帶入百姓角色的方式回答,營造苦民所苦的親民形象,或許也是李在明上任30天支持度上升的原因。
李在明上任僅30天,從競選到上任期間都顯示,李在明有意擺脫過去幾任政政治領袖的作風,而這點在外交立場尤為明顯,李在明在競選期間曾發表對台海問題的看法以及在就職演說對保護主義的斥責,引起外界質疑未來其外交立場可能會向中國靠攏,而其言論也引發白宮官員的擔憂,但李在明後續亦表示將致力美日加強三方夥伴關係,有許多學者認為李在明可能以「不偏中也不偏美」的立場,朝向務實的路線經營外交。
各國不再選邊站,而是試圖追求國家利益的極大化
面對當今自由主義秩序的瓦解,衝突逐漸大於合作關係,許多國家領袖都以更貼合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的模式,在國際關係中創造更有彈性外交空間,李在明目前沒有實質的表現,同時也可能代表如其在就職演說上所表示,「爭取南韓利益最大化」,透過去偏好的方式與兩大國交好以利韓國在國際社會上生存空間。
而中國政府近期邀請李在明出席9月3日的中國抗戰紀念活動,目前雙方正在溝通,是否出席也將成為李在明外交立場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