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傳言中的7月5日日本南海海溝大毀滅是否發生,鹿兒島惡石島的居民7月3日已經撤離,或是歐洲夏天的高溫又創新高,我們依然要進行永續的專案開發。經過14個月的努力與合作,由台灣慈濟基金會贊助的日本能登里山小農種碳專案,在今年4月登錄國際永續減碳認證黃金標準,6月底進行設計認證的現場稽核。這是慈濟基金會在能登賑災後的中、長期計劃,希望將代表永續農業的「里山倡議」發源地歷經毀滅性的地震、暴雨後,重建期間以永續發展目標為藍本,在當地協助農民復建、振興。

農民的笑容是最好的成績
「看到能登小農的笑容,我們一切的努力就值得了。」7月3日我們和小農討論稽核結果,和未來的計劃,看到小農們高興的笑得燦爛,慈濟負責2024能登大地震災後賑災的謝景貴如是說。
7月4日謝景貴和我從小松機場搭長榮航班157返回台灣,結束從9天8夜能登里山小農種碳專案設計認證行程,這也是日本小農第一次參加國際永續和減碳認證的活動,行前得知小農們都蠻緊張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實話實說,不要誇大,也不用謙虚,你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我透過翻譯從行前就告訴他們,但是小農們還是惴惴不安,所以我決定在正式現場稽核前先去和他們談談,以減少他們不安。相對於台灣小農種碳專案,日本的相對單純許多,因為只有2個區塊,全都是種稻的梯田,包括在日本著名的輪島市白米町千枚田,和能登町当目。他們世居能登的丘陵淺山,在日本被稱為「里山」,居民靠山吃山,從事農耕超過400年,他們仍保留傳統的農耕方式。
因為經歷了2022、2023、2024越來越大的地震,能登半島正面臨存亡的關鍵,許多人年紀大了,或是為小孩搬去大城市,如金澤市、名古屋,留下空置傾頹的房舍,即使道路修復,再過幾年也難回往日的榮光。
7月1日正好是能登大地震一週年半紀念,NHK放送當地重建的困境,特別是高齡化,如何引入年輕人到這裡發展成為巨大的課題。我們專案的目的在於「永續」,增加土壤有機碳作為減碳氣候行動只是個引子,從而引出糧食安全、健康福祉、優質教育、尊嚴工作與經濟成長,永續城市與社區、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以及伙伴關係。
當地農民的平均年齡為70歲,這是最大的挑戰,當地的山林海濱,適於農漁牧業,但是現在社會年輕人投入者少,遲早會無以為繼。

除草十字軍找回失去的傳統
千枚田的愛耕會今年發起「草取十字軍」,就是動員年輕人來拔草,目標是1004人,配合他們1004片的細小梯田。愛耕會代表山下博之說:「因為我們今年開始不再使用除草劑,田間的田埂可以用割草機去割,但是田裡的草就要人走進田裡去拔,同時人走在田裡,可以將長期浸水的稻田土中的氣體排出,有助於水稻生長。這是我們以前父老們的做法,但近幾十年使用除草劑,就沒有人這麼做了,我們現在來恢復這樣的除草方式。」
根據當地報紙中日新聞報導,東京中外製藥在今年6月5日環境日期間,有40人參與這項計劃,作為他們公司ESG永續活動。
在7月2日完成現場稽核行程後,謝景貴和我再去千枚田和小農們開會討論未來專案的活動,我就舉此中外製藥的活動為例,他們除了除草外,還可以有更多的SDG實質績效,讓企業成為公司長期ESG投資。

企業與農民共同創造SDG/ESG的永續量化績效
重點是透過黃金標準專案的認證程序,建立基準線,與實施、監督計劃,可以將這些工作一一紀錄呈現出永續路徑圖。

農民們聽了非常高興,這樣他們可以更有效的執行他們的計劃,同時連結企業,產生更大的附加價值,透過食物供應鏈,形成永續的價值鏈。
歷經一年多自然災害磨難,原本還緊張不安的農民,看到了希望展開了緊鎖的眉頭,高興的討論未來的工作計劃,與永續目標結合。
我們終於看到一年半以來開懷的笑顏。當我們看見共同的未來,就會勇敢的面對共同的挑戰,大家一起努力,在絕境中找到機會,創造希望,這才是永續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