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豐原農會獲農金獎肯定 蔡森揚賣米賣椪柑都在行

農業經濟

在豐原地區,光是商業銀行就有50家之多,競爭激烈可想而知。而豐原區農會在民國98年重設信用部,104年獲得佳作獎肯定,經全體同仁的努力今年更進一步勇奪重設信用部經營績效獎特優獎。這就像是拿到農業金融業務的「奧斯卡獎」一樣,總幹事蔡森揚臉上掩不住喜悅。
踏進豐原農會,常可看見農民在農閒時一起閒話家常與技術交流,和樂融融的景象彷彿一家人。如果農民在周末有農業資材採購的需求,員工也會積極地來協助農民。這是豐原農會的日常,如果不是彼此互動良好,交情夠深,也不會有這般和樂融融的景象。

下鄉深入基層,不分遠近大小「到府服務」

但在98年以前這是「奢求」。在基層金融風暴爆發後,豐原農會信用部在90年被銀行承接,銀行是做金融服務,不是農民服務,所以農民因栽培管理上有資金需求,常求助無門,基於服務的理念與農民的期盼,98年農會重新申請信用部設立。

重設信用部後重新修補與農民之間的關係,蔡森揚要找回基層客戶的信賴。(攝影/郭怡君)

因屬都會型農會的關係,早期豐原農會金融業務做很大,沒發生基層金融風暴以前,業績是全省排名前五名。近年來因法令修改調整,農會金融業務開放對非會員的服務,擴大了農會的服務對象,也打破區域限制,豐原農會重設信用部後,由於據點比人家少,所以要找回昔日榮景,在業務上就必須做一些調整和改變。
「最大改革在於服務對象,豐原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所以我們著重在『下鄉做基層服務』,每個案件我們都深入基層,有的客戶從台中、梧棲、沙鹿來的,我們都盡量配合他們時間,包括開戶、貸款、放款、存款等資料彙整,都『到府服務』,要找回基層客戶對我們的信賴。」蔡森揚誠懇地說。

推廣部與產銷班是農會基層生力軍

豐原地區有50家銀行,可以想見它的存放款潛力有多大,如果市場不夠大,業務推展也會很困難,或許在台中邊陲的和平,連設一個郵局都要考量再三,但豐原得天獨厚,工商業發達,人口聚集,成本效益比較高。
蔡森揚分析,雖然政府對農會的金融服務項目尚未全面開放,但同仁積極下鄉拜訪客戶有了穩定的存款,也大力推廣一般放款、農業政策性放款來增加收入,而且有無形的農業資產作後盾,所以農會著重在如何透過農業推廣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服務範圍更寬廣多元,「產銷班加上農會推廣人員合力出撃,走出自己的路,農會不以一定賺錢為首要,但是要讓他們看見農會存在的價值。」
時代在變,金融商品、大環境在變,豐原的發展也快速變化,過去是客戶找銀行借錢,現在是銀行要擴展據點、加強服務,來爭取投資者和客戶。蔡森揚說,「像農會的理事會、代表、基層組長、產銷班、家政班…等,深入基層,就是我們推業務最好的助力,這龐大堅實的組織,讓我們更好擴展,比一般商業銀行更有競爭優勢。」

農地減少、農村人口老化怎麼辦?

不過,蔡森揚也意識到農業產值不斷萎縮、農村人口老化的危機,而逐漸讓豐原農會的角色調整、轉型。
他曾在90年時擔任農會供銷部主任,當時豐原種植的水稻,依官方資料記載是450公頃,但是到了106年上期只剩70幾公頃,然而農會成立的宗旨是服務農民、提高產量、增加收入,那麼農地大量縮減,農會該怎辦才好?

蔡森揚(左)帶人也帶心,認為應在信任的基礎下去做農業輔導。(圖片來源/豐原農會提供)

蔡森揚表示,台中有22個農會,農業人口老化是大家共同的問題,只好回過頭來積極走進社區,下鄉輔導,「農會是公益社團,所以盈餘62%用於農業推廣業務,有賺錢,就要回饋分享,透過各種活動跟地方社區作結合,地方繁榮後又會對農會盈餘帶來貢獻,相輔相成。」
「像我們也常常在檢討,農業推廣的價值在哪裡?」蔡森揚認為,無法改變農民老化、農業萎縮,那就改變服務方向、改變自己,在信任的基礎下去做農業輔導、農業補助,從提供農業資材、小型農機、肥料、安全用藥等知識交流,到下鄉對小學生做「食農教育」,讓農業向下扎根,也讓孩子從小知道他們餐桌上的食物是怎麼來的,而更加珍惜食物。

信用部8年零逾放,85%宮廟拜拜都用葫蘆墩米

奇妙的是,這樣的努力方向真的得到正向的回應。豐原農會信用業務,在102年農會存款11億、放款3億,存放比23%;106年時存款27億多、放款16億多、存放比63%,而且重設信用部8年來逾放比是0,沒有任何呆帳,內部對於貸放案件審核非常嚴謹,也讓蔡森揚得到極大肯定,而在今年拿到經營績效特優的農金獎。

重設信用部8年來逾放比是0,沒有任何呆帳,讓蔡森揚得到極大肯定,而在今年拿到經營績效特優的農金獎。(圖片來源/豐原農會提供)

蔡森揚是台中清水人,一開始是在農會信用部,金融風暴時被調去處理放款、催收業務,看盡農村底層的人生百態,直到信用部被銀行承接後,他才真正進入農業這一塊。
不說外界可能不知道,有豐富青果合作社經歷的他,後來也成功行銷了豐原的「葫蘆墩米」,組成稻米產銷班,打響品牌知名度,而且巧妙使用「特殊通路」,以前一年賣60噸米,他花3年時間成長5倍,賣到300噸米,當時光一個農曆7月中元普渡,豐原地區就有85%宮廟都用葫蘆墩米拜拜,一個月進帳200多萬元。

水果南向大成功,汶萊8成椪柑來自豐原

而且蔡森揚也幫豐原的水果打開外銷市場,外銷目的是為幫農民穩定市場價格,農會是否獲利反倒其次,只要不虧本。因此他10多年前就開始進行豐原水果的「南向政策」,去過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地推銷,到現在汶萊已有8成以上的椪柑來自豐原。
汶萊國家不大,但盛產石油,上層社會、華人生活品質高、消費力也強,當地最大的「第一百貨公司」,和豐原農會因緣際會成為良好而且緊密的合作夥伴,於是雙方跳過中間貿易商,直接交易。也因為台中的水果優質像精品一樣,在當地很受歡迎,當地售價約是台灣的3倍,貴雖貴,但依然十分搶手。就這樣,也讓豐原椪柑在汶萊紅了10年,甚至帶旺台中的其他高經濟水果,讓水蜜桃、高接梨、巨峰葡萄、荔枝等當令水果也一起紅到汶萊去。當年的一個小小善念,卻有如此豐盛的收穫,這正是當年擔任豐原農會供銷部主任的蔡森揚最津津樂道的往事。
56年次的蔡森揚,帶人也帶心,他善用個人經驗,在市場良性競爭刺激下,帶領都會型態的豐原農會走過谷底,並巧妙利用農業資產,加速農會轉型成功,而得到農金界最高肯定,為豐原農會、也為他自己贏得一張光彩亮麗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