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中的深刻意涵 從《糖果屋》來看親子關係

書摘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Hayao Kawai,1928~2007)


  生於兵庫縣。
  京都大學理學院畢。臨床心理學家。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譽教授。
  自瑞士榮格學院留學歸國後,於日本建立起榮格派心理療法。

《糖果屋》又譯《漢賽爾與葛麗特》,是一則由格林兄弟所收錄的德國童話。

漢賽爾與葛麗特是一個貧窮伐木工人的小孩。由於害怕食物不足,木工的妻子說服木工將小孩帶到森林,並將他們遺棄。漢賽爾與葛麗特聽到了他們的計畫,於是他們事先集了小石頭,這樣他們就能沿小石頭找到回家的路。在他們回來後,他們的繼母再度說服木工將他們丟在森林;不過這次,他們沿路布置的是麵包屑。不幸的是,麵包屑被森林中的動物吃掉了,於是漢賽爾與葛麗特在森林中迷路了。

在森林中,他們發現了一個用麵包做的房屋,窗戶是糖果做的。房子的主人是一個老婦人,她邀請他們進去屋內並盛宴款待他們。不過,那老婦人其實是一個壞巫婆,她建了這個房屋來引誘小孩子,這樣她就可以把小孩子養肥,並宰來吃掉。

她把漢賽爾關起來,並要葛麗特為她服務,並要她給漢賽爾吃很多食物把他養肥,巫婆每次都會到漢賽爾的牢房叫他把手指伸出來,看看是否胖了起來,漢賽爾都會故意偷偷把細小的骨頭拿出去,巫婆因為視力不好,以為那些小骨頭是漢賽爾的手指,已經吃那麼多竟然沒胖起來,巫婆再也等不及,決定直接把漢賽爾煮來吃。當她在準備把漢賽爾煮來吃時,她要葛麗特爬進爐中去確認,不過葛麗特猜巫婆是要把她烤來吃,於是她騙巫婆爬進爐中,並把巫婆活活燙死。

在拿走巫婆屋內所有的珠寶後,他們找到回家的路,並與他們的父親重聚,這時他們的繼母已經死了,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篇故事一開始的人物組成,就是完整的一家人,有樵夫、妻子以及兩名孩子。童話最初的人物組成極富暗示,有時只有父親和兒子,少了母親;有時則是一對沒有孩子的老夫婦,總會明白顯示出某項「欠缺」。

因此,從這項欠缺「如何被填滿、整體的組成又有何變化」的角度來觀看故事情節的發展,相當有意義。雖說《漢賽爾與葛麗特》最初的人物組成並無「欠缺」,但故事一開始就告知讀者,樵夫是個窮人,而且還遇上了大饑荒。

如貧窮和饑荒等的物質性欠缺,就心理層面來看,可說是表示心靈能量的欠缺。人類的自我需要與其活動相符的心靈能量。但有時也會遇到這份心靈能量從自我流向潛意識,以致自我所能利用的心靈能量變少的情形。這現象被稱為心靈能量的退化。

當孩子看清父母的陰影

父親若軟弱,母親就不得不強悍。母親反倒成了男性原理的執行者,同時也是過苛的執行者。與其四個人一塊餓死,不如讓兩個人有機會存活下來的想法,正是基於男性原理的思考模式。

在此,兩名孩子,尤其是漢賽爾的英勇表現,成了他們最大的救贖。葛麗特雖然只是哭個不停,但靠著漢賽爾的機智,孩子們得以逃過一劫。即便如此,他們偷聽父母談話的事實也極富暗示。

不少孩子都是藉由偷聽父母的談話,明白雙親的陰影所在,來踏出邁向獨立的一步。不過,陰影所造成的衝擊若過於強大,孩子們便會走上墮落之道。

另外,在前往森林的途中,其親子之間的對話也十分有趣。漢賽爾東張西望的行為,受到了父母的斥責。他們認為漢賽爾竟然將東升至煙囪上方的朝陽錯看成貓,實在蠢得可以。但事實上,漢賽爾是在做別的事。明白父母親陰影所在的孩子,其心中有了雙親所不知道的世界,是因為他正一步步地走上獨立的道路。

過度保護會妨礙孩子的獨立

《漢賽爾與葛麗特》中的糖果屋,是壞魔女為了引誘孩子們而蓋的。父親家的飢餓狀態,以及魔女家的豐富食物,是個明顯的對比。魔女所準備的豐盛甜點,可讓人聯想到母親的過度保護。過度保護會妨礙孩子們的獨立。漢賽爾與葛麗特在短時間內先後體驗了極端的拒絕(被丟棄在森林裡)和過度保護。說起來,拒絕和過度保護是同一類的。

孩子們一方面體驗到過度保護,另一方面則因欠缺與人接觸,而體驗到了強烈的拒絕。當然,這類的母親並不會像漢賽爾與葛麗特的母親那般,將孩子帶到森林裡丟棄。不過,事實上有許多母親都表示「為了孩子好」或「為了孩子著想」,想將孩子送去某處不錯的機構。這究竟是極端的一體感?還是完全的放手?

在這般情況下,大多數的人都會針對母親行動的部分表現,勸說:「過度保護是不好的,要試著對孩子多放手。」然而,這並不是一種好的方式。物質性過度保護的背後,往往潛藏著人類愛的欠缺。若沒注意到這一點,只是單純叫母親對孩子放手,也無濟於事。欲克服這道障礙,不是叫母親別再過度保護這麼簡單,而是得讓她親身經歷如同爐火燒身般的痛苦,以及死亡與重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