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訪案件顯著減少 民怨真的獲得適當排解?

國際政治

在馮小剛拍攝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當中,由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為了要替自己遭受的不平待遇爭一口氣,每年都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找高官申訴抗議(俗稱「上訪」),而地方政府官員則是為了避免自己的仕途受到影響,每次都千方百計試圖阻擋她的上訪之行,雖說虛構的故事內容難免會有其誇張描述之處,但這樣的情節多少也反映出在中國社會當中某一部份的真實情況。

日前新華社在一則報導中引述國務院辦公廳國家信訪局提供的數據指出,去年向國家信訪系統提交的申訴案件與2013年比較總共減少了四分之一的數量,顯示自從中央政府推動信訪制度改革以來,依法逐級走訪的成效已顯著提升,許多地方上發生的糾紛都能夠在當地便獲得化解。

中國特有的人民申訴方式

「上訪」或「信訪」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人民申訴方式,根據官方定義,中國公民若是發生任何冤情,或著遇到政府部門處理事情有任何不足之處,都可以透過書信、電郵或親自走訪等方式,向中央的國家信訪局,或各級地方政府轄下的信訪辦公室提出建議或申訴。

然而在過去,由於許多提交申訴的民眾反而在地方上遭到壓迫與恐嚇,結果對信訪制度產生高度的不信任感,或是像李雪蓮一樣選擇越級向中央的國家信訪局申冤,使得這套系統在後來受到很大的批評,因此當年中央政府才決定必須積極推動信訪制度的改革,希望民眾能夠盡量尋求當地信訪單位的協助,或著循司法途徑來解決各項紛爭。

並不足以窺見事情的全貌

儘管新華社的報導推崇信訪制度的改革工作產生顯著成效,讓許多地方上的民怨都能夠有效地獲得適當排解,但實際上單憑全國信訪單位受理的案件數量,恐怕並不足以窺見事情的全貌。中國維權律師劉曉原便指出,除了各級政府設置的信訪辦公室以外,其他各種不同的機構與組織其實也都設有類似的單位,並且往往會成為民眾對信訪辦公室失去信任後的申訴窗口,不過國家信訪局公布的統計數字卻並沒有把這一塊涵蓋在內。

此外,就如同「我不是潘金蓮」裡面所描述的劇情,若是有民眾越級向中央的國家信訪局提出申訴,對於地方政府官員的聲譽與評分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過去便曾經發生前往北京的上訪民眾在半途上遭到惡意阻攔的事件。在2013年4月,有4名來自河南的上訪民眾在北京近郊遭到10個不明人士的挾持,並被強制拘留在一間臨時租來的房子裡面過了一夜,這4個人在被趕回河南之後,又設法偷偷返回北京並向警方通報此事,這才讓整起事件獲得揭發,然而類似的事情如今是否已經不復存在,恐怕沒有人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

律師不敢接手太過敏感的案件

另一方面,新華社在報導中還提到,國家信訪局也鼓勵民間的律師能夠在申訴案件中扮演第三方調解者的角色,協助解決地方上發生的各種紛爭,不過對於中國的律師來說,處理民眾的申訴案件很多時候反而會讓自己背負很大的風險,到後來許多律師因此變得不敢接手太過敏感的案件,也讓受到冤屈的民眾無法獲得法律上的協助。

在2015年7月9日發生的中國維權律師大抓捕事件中,前後共有將近300名律師遭到逮捕、傳喚或刑事拘留,後來在那些以顛覆國家為罪名遭到判刑的律師裡面,每一個人在過去都曾經處理過民眾申訴的案件,並因此被檢方指控涉嫌煽動那些請願民眾舉行公開抗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