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銘板成功轉型 國內4大發卡銀行 就有3家是他的客戶

企業動態

從印刷起家,製作商品標誌的銘版印刷,跨足到信用卡製造與信用卡個人化軟體開發服務,台灣銘板預計11月上旬正式掛牌上櫃,總經理印文正特別提醒,「我們是以資訊服務業」掛牌,原來早期第一代台灣銘板確實是以製造名板起家,但隨著跨入薄膜、磁帶信用卡、晶片信用卡到個人化服務,這家公司成功從傳統產業變身為科技業,為台灣傳統產業轉型再添案例。

日式老企業,靠3位老同學發揚光大IT技術

銘板主要是印在產品表面,除了可裝飾商品外觀,更重要的是用來襯托商品的質感,強化品牌辨識度,舉凡汽機車的標誌、行李箱的LOGO吊牌、筆電的品牌標誌都是,過往銘板業大多是家族產業,不過隨著產業變化,單做銘板產品的大型企業越來越少。

回顧台灣銘板的轉型,「46年了」,董事長王挺榮說,其實第一代最主要從事的就是銘板,當時客戶有不少來自日本,自己還為此到日本留學,除了學習日文,也到卡片客戶公司學習,從台灣銘板的企業文化來看,連舉行掛牌前法說會,公司高層主管還一同置裝,且不難嗅出日式風格,「公司早期導入的管理制度就是日式」,王挺榮表示。

只不過,原本在中國深圳設廠的台灣銘板,在2003、2004年面臨到中國工資上揚、缺工等等問題,加上當時這個工廠大多是日本客戶,在中國民族主義高漲下,日商在中國生存變得相當辛苦,而這些日商陸續往東南亞遷移後,因日商尋求當地供應鏈,也導致台灣銘板來自日商訂單減少,最終台灣銘板將生產線撤回台灣。

但要說台灣銘板轉型為科技業,印文正指出,「個人化服務算是邁向資訊領域的開端」。事實上,台灣銘板目前3位高層董事長王挺榮、總經理印文正以及副總蘇文輝都是台北工專同學,會跨進信用卡領域,除了老一輩引進外,「我們3個算是把它發揚光大」。

台灣銘板從傳統印刷轉型資訊服務 就靠信用卡商機

台灣銘板從傳統引刷,跨進資訊服務領域,主要技術來源還是印刷,印文正有各奇特的姓氏,跟印刷業相當對味,他指出,公司在銘板、薄膜、磁帶信用卡階段的技術都是來自印刷、沖床,到了製造晶片信用卡,技術的演變跨足IC封裝,而個人化服務,則讓公司蛻變具有軟體開發能力,如加解密、通信、資料庫應用等,至於跨足感應卡、票證卡,技術能力也提升到天線設計與電路佈局,目前公司也開發穿戴式裝置、晶片作業系統與物聯網應用,提升系統整合能力。

台灣銘板目前卡片及卡片個人化產品為營運主力,約占總營收7成,銘板及薄膜按鍵開關占比約3成,銷售地區遍及台灣、澳洲、歐洲及日本等。

以國內4大信用卡發卡行中國信託銀行、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台新銀行中,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台新銀3家過半的訂單都是台灣銘板供應,玉山銀過往也有合作經驗。

「一開始叫台灣銘板沒生產銘板也很奇怪」,印文正解釋,台灣銘板早期確實是做銘板,雖然大多營收已經來自於信用卡類,不過在銘板產品也還是福斯集團(VW)包括奧迪(Audi)、福斯、Skoda的汽車內外裝飾用銘板供應商,目前也有多款名車認證中,期望明年進一步取得日系車廠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