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公里速球連發?大谷翔平可能提早終結自己的棒球生命

體育

日前日本職棒火腿鬥士隊王牌投手大谷翔平在球季最終戰以124球完投完封,並拿下10次三振的絕佳成績,為可能是在日本職棒的最後一個球季寫下漂亮的句點,尤其是他在比賽過程中不時飆出時速超過160公里的招牌剛猛速球,更是讓場邊一群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探看的興奮不已,然而大谷或許沒想到的是,這樣猛催球速的行為固然可以證明自己的不凡身價,但卻也很有可能提早終結自己寶貴的棒球生命。

根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報導指出,隨著現代棒球界對於追求投手球速的日益著迷,少有人注意到投手因為手臂疲勞或受傷而進入傷兵名單,甚至被迫無法再繼續打球的例子也變得日益頻繁,因此如今已有專家與教練開始站出來呼籲,一名投手在大部份比賽時間應該要刻意降低自己的速球球速,只有在必要時才飆出最快速的火球,才是解決打者最理想且有效的方法。

平均速球球速創下歷史新高

一項統計顯示,今年美國職棒球季所有投手的平均速球球速,已經提升到92.3英哩(約147.7公里)的歷史新高數字,但同時間先發投手在每場比賽平均能夠取得的出局人數,也下降到17個人次的歷史低點,可見球速的增加與投手解決打者的能力之間,其實並不見得具有任何直接的因果關係。

此外,根據運動數據統計公司Stats LLC的分析,今年美國職棒球季到6月份為止,所有登錄的投手已經創下243次進入傷兵名單的歷史最高紀錄,並且平均每人在傷兵名單停留的時間,也比2000年以來的平均數字多出了25%左右。

美國運動醫療學會(American Sports Medicine Institute)研究主任Glenn Fleisig表示,如果一名投手的速球球速最高可以來到96英哩,然後他在整場比賽當中都是盡全力投出這樣的速度,那麼肯定會對他的手肘增加相當大的壓力。Fleisig將投手投球時使用到的手肘韌帶以橡皮筋來做比喻:當一個人使出全力來拉扯一條橡皮筋時,這條橡皮筋勢必很快就會落得被扯斷的下場。

受傷已成家常便飯之事

以紐約大都會隊陣中素以火球著稱的先發投手「雷神」辛德賈德(Noah Syndergaard)為例,辛德賈德的速球球速變動幅度(fastball variance)據統計只有15.7%,連同底特律老虎隊富默(Michael Fulmer)的18.9%,以及華盛頓國民隊「天才小史」史特拉斯堡(Stephen Strasburg)的18.2%,都是大聯盟當中喜歡全力狂飆球速的典型代表,然而受傷對他們來說似乎也已經變成家常便飯之事。

辛德賈德自從今年球季一開始因為右闊背肌拉傷進入傷兵名單後,一直要到9月下旬才有辦法重新站上大聯盟的投手丘,因手肘受傷在8月底以後便不再上場投球的富默,如今已確定要進行手術而宣告整季報銷,至於過去傷痛史不斷的史特拉斯堡,在今年7月的一場比賽中也一度因為前臂不適而提前下場,所幸最後確定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傷勢。

相形之下,在今年繳出賽揚獎等級成績的波士頓紅襪隊先發投手塞爾(Chris Sale),以及聖路易紅雀隊王牌先發馬丁尼茲(Carlos Martinez),他們的最高球速(取速度最高的10顆球平均值)與平均速球球速之間的落差分別為4.8英哩與4.2英哩,遠大於所有投手平均值的3.2英哩,代表這兩人在比賽的大部份時間其實並不刻意追求投出自己的最快球速,然而塞爾與馬丁尼茲在今年都能夠為球隊貢獻超過200局的投球局數,並分別繳出23場與20場的優質先發,可見他們放慢球速的投球策略實際上並沒有影響他們的成績表現。

「球速快=好投手」的迷信

事實上,棒球界對於「球速快=好投手」的迷信,很可能在過去已經扼殺了不少潛力球員的年輕棒球生命,而大谷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犧牲品,與台灣巨投王建民在洋基隊時期建立起好交情的「火球男」張伯倫(Joba Chamberlain)或許會是一個很好的前車之鑑。

張伯倫在2007年以年僅21歲之姿站上大聯盟的投手丘,靠著動輒超過100英哩(約161公里)的速球連發,讓他迅速成為備受洋基球迷寵愛的明日之星,然而他在2011年便因為手肘韌帶斷裂必須進行韌帶置換手術,接著在2014年遭到洋基隊解約,從此成為一個在大小聯盟之間載浮載沉的棒球浪人,也逐漸遭到球迷的遺忘。

前大聯盟投手教練Rick Peterson在執教生涯中經常看到投手喜歡在比賽中催出自己球速的極限,然後成為傷兵名單的常客,但他對這些投手的行為始終感到無法理解。

Peterson表示,他會告訴那些投球經常太過用力的投手:「你現在是想要在遊樂園中贏得一個填充布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