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也跳出來大讚的「產金分離」政策 顧立雄到底要怎麼做?

金融業

­肩負著總統蔡英文期待的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雖然並非金融專業,但初生之犢不畏虎,他一上任就預言第一棒將打向台灣金融業的沉痼,也就是「家族化」和「產金不分」的兩大嚴重問題,引發社會各界的討論,雖然顧立雄還未提出具體實施細節,但已經有許多人對此抱以高度期待。

金融機構弊案不斷,引發產金分離沒有落實的質疑

中研院也在經濟政策建議書中大表支持,表示台灣「產金分離」原則規範雖然已經很嚴謹,但重點是往往只注重形式,沒有追蹤到最終受益人,這不僅造成有心人容易規避,主管機關執行又不夠力,即使台灣社會過去已經為此付出慘痛代價,但如今國內重要民營銀行的老闆,卻仍然還是其他企業的老闆,「利益由集團享受、風險由社會大眾負擔的不公不義現象。」

回顧2006年底,當年力霸集團旗下的力嘉化學聲請破產,造成同集團的中華銀行發生擠兌,迫使金管會花費國庫巨額款項宣布接管中華銀行,但風暴仍持續蔓延,最後只能藉由拔掉兩位金管會高層官位來止血,時任金管會主委施俊吉因此黯然下台、金管會銀行局局長曾國烈也調任參事,金管會緊接著於隔年推動「產金分離政策」。

但是要從失敗中記取教訓何其難,2008年又爆發太子汽車集團創辦人許勝發等人,以虛偽交易、購買商業本票違法放貸、出售不良債權等手法,掏空集團旗下的萬泰銀行,產、金成為一家之後,利害關係人的角色難以釐清,造成有心人操弄,當時再度引發一波產金分離的熱烈討論。

問題核心是產金分離還是關係人交易?需要釐清

至於今年爆出的永豐案中,立委黃國昌緊咬永豐金控前董事長、同時也是永豐餘集團總裁的何壽川,透過永豐餘海外子公司間接投資永豐金旗下公司參與授信的上海1788大樓,一連串交叉投資的關係,已經違反產金分離的原則,批評產金分離流於形式,明明已經抓到具體事證,「金管會卻從眼皮下放過」。

不過,綜合近幾年下來各界討論,其實有不少法律界人士提出,以上弊案發生的關鍵恐怕不是在產金分離,而是在「關係人交易」,現行的產金分離法令並沒有辦法避免關係人交易,以及實質受益人的問題。金管會應該要釐清這中間的不同,以免制訂出錯誤政策。

同時,過去在相關議題上,也有立委認為,金融機構和產業界的互動關係密切,絕對不是一句「產、金分離」就能一刀輕易切割。舉例來說,金融機構若要做一件重大投資案,若想引進一些大企業的錢,這樣可不可以?抑或是哪天發生金融海嘯,企業對銀行想要以債轉股,這樣的行為又可不可?這之間其實相當複雜,國外也有正面案例,絕對需要審慎研議。

產金分離的議題熱度再度瀰漫社會,就連中研院院士都跳出來表態支持,不過具體到底該怎麼做?防火牆又該設在哪?其中複雜綿密的關係,恐怕也會讓顧立雄非常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