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文青做什麼?國影中心自主修復電影重現「文青」

電影文創

­愛看電影的文青一定知道,已故導演楊德昌的經典電影《一一》的數位修復版在今年上映,而由台語歌手文夏主演的《再見台北》也在去年修復完成,台灣電影宛如開啟第二春。早期的電影大多是膠卷拍攝,但是保存不易,又佔空間,使得台灣早期許多本土電影的膠卷早就佚散或受損,因此國家電影中心從2013年就開始與國內外頂尖團隊合作,進行電影修復,每年約能修復7至8部電影。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修復影像就是修復歷史,保存電影資產就是保存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要振興台灣影視產業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但要對自己的影視文化、風格有信心,帶著自己的靈魂走向國際。」至今,國影中心已經完成20多部電影修復,《一一》是與比利時團隊合作,《再見台北》則是與日本團隊合作,而在今年國影中心自行成立修復團隊,自主修復了知名文藝片導演陳耀圻的紀錄片《上山》,重現1960年代台灣社會的真實樣貌。

60年代文青做什麼?台灣紀錄片有拍到

當代文青有很多特徵,愛看電影就是其一,那麼60年代的文青都在做什麼呢?陳耀圻一部19分鐘的短片《上山》拍攝了漢聲出版社創辦人黃永松、禽獸電影導演牟敦芾、黃貴蓉在大學時期到新竹五指山出遊的過程,成為台灣電影史上第一部具現代意義的紀錄片。鄭麗君認為,「這個發表非常具有意義,除了是國影中心自主修復的電影,還是第一部具有現代色彩的紀錄片,有別於國家觀點、政策宣傳,而是反映那一代年輕人自我探索的過程,是台灣電影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上山》是陳耀圻求學時期的作品,不只是拍攝三位青年爬山的過程與想法,也包含對於時代的批判,文藝青年生活苦悶,只能以爬山等免錢休閒當作娛樂。例如紀錄片當中就問到,「除了電影和藝術,你們還關心什麼?關心越戰嗎?」紀錄片的主角僅回答,「平常都沒在看報紙的。就是上山吧!」陳斌銓表示,「可惜當時在戒嚴的環境下,沒有拍紀錄片的環境。陳耀圻自美國畢業回到台灣後,沒有繼續拍紀錄片,就進入商業市場。」

修復電影,重現歷史

除了曾經在耕莘文教院播放過之外,這部電影的膠卷就一直被放在陳耀圻的老師家中,一直到兩三年前,老師要搬家了,要導演從美國取回,才轉到國家電影中心典藏。國影中心修復組組長黃慧敏表示,「膠卷最怕高溫潮濕,幸好《上山》原本保存在美國加州,氣溫濕度都不高,因此狀態良好。」黃慧敏提到,底片必須存放在平均-5°C的環境,拷貝片則是5°C。

陳斌銓說,電影修復是高度勞力密集的工作,黃慧敏更是現身說法,「這部19分鐘的紀錄片就修復了3個月,這還是在這部片保存狀況良好的狀況下。膠卷齒孔的接點如果鬆脫,必須先清除老舊的膠帶,也必須以超音波清潔方式清除以前為了播放順利,上油所留下來的油漬。初步清理之後掃描成數位檔案,再用電腦軟體去除髒點、刮痕和調光,並調整音軌上的雜音。」

陳斌銓表示,電影修復不只是技術問題,必須有自身對於電影美學的判斷,並回到台灣的電影史去理解。陳斌銓舉例,過去國外協助修復台灣電影時,光線調整後紅光會較重,這其實來自於對於東方的紅色想像,這可能就會與原始的素材有所偏差。陳斌銓提到,修復團隊為了能精準修復這部片,甚至自己走了一回五指山,就是想要多體驗電影場景的感覺。

過去國影中心的資源主要用於典藏,自2013年開始,在「台灣經典電影數位修復及加值利用計畫」的支持下,國影中心積極與國外的團隊交流,培養自己在電影數位修復的軟硬實力,終於培養出一個7至8人的團隊,為自主修復打下基礎。從去年開始,文化部也爭取到4年2億的經費,要繼續保存、修復台灣電影,在台語電影一甲子的時刻,未來的修復更將以台語電影為主,10月底將推出的是導演林摶秋的經典台語片《丈夫的秘密》,明年更將挑戰導演胡金銓的武俠經典長片《空山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