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士集體把脈開藥方 遠不如張忠謀老帥建言實用

經濟

先知總是寂寞的,中研院院士們都是先知,但可以說一些大家不知道的嗎?講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這寂寞的道理,就無關先知不先知了。

中研院院士王平、謝長泰、朱敬一、彭信坤等人,歷時27個月研究,發布了「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建議」白皮書,是繼2014年6月的賦稅改革政策建議之後,中研院再次針對台灣經濟問題大規模集體發聲。

其中,旅美中研院院士王平話說得非常不客氣,但背後代表的是經濟學者對台灣經濟現況的極度憂心。他表示,台灣若不盡快找到突破口,10年之內恐怕就會陷落「中所得陷阱」國家,也就是舊的、新的成長動能都欠缺,經濟將嚴重停滯,並將至少被15個國家超越。

大家對台灣的未來都充滿了憂慮,也有各種建議,然而不管怎麼樣說,日子總要過下去。過去兩任總統不能說不努力,可是現在又有了新總統,大家還是一樣憂心。在這憂心中長大的小孩都快20歲了,看起來他們好像還要繼續憂心下去。可是另一方面,好像也活得滿開心的,太陽花也搞得像嘉年華,這在以前可是要抓去砍頭的。如果問這些年輕人,他們的觀點會跟這幾位院士的看法一樣嗎?

到底台灣的出路在哪裡?

All the creature found their own way out. 所有的生物都會自己找出口,可是依達爾文主義,找到出口的時候可能是好幾個世代以後的事。因此要找出路,必須先定下時間表,是要在多久之內找到出路。時間,時間,上帝很公平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但是上帝對台灣很好,讓我們快速進化。這快速進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真的如院士所講的嗎?小英的選舉智庫搞出來的政策,到現在也沒有讓經濟比較好,譬如說是搞輕軌比較重要,還是讓民眾每次出國排隊排好幾圈,排到機場大廈入口比較重要?

特地回台主持發表的王平直言,台灣經濟有三大黑手:法律、環評和赤色恐怖,「不盡快解決的話,台灣會被害得不輕。」

法律,其實也是達爾文主義下的產物,如同 Robert Wright 在 Evolution of God 所說的「神的演化」也是如此,人類逃不出天擇的手掌心,神也是,法律是不是也是如此?今天的法律如此是因爲過去,以後會怎樣,是看今天。今日之果昨日之因,明日之果今日之因。

經濟力在先,不是法律在先

法律無辜,如同經濟學無辜,經濟不好真的可以怪法律嗎?法律改了經濟就會在有限的時間好起來嗎?其實兩者皆無辜,各有各的趨動力,經濟跟法律皆與人民有關,而且是最底層的人民,經濟力由此而發,GDP 不就是每個人付出的結果,法律也是為了人民的活動而產生(法律是從人民的所有權起源的),法律會不會改是決定於經濟的需求,經濟力在先,不會是法律在先。如同時間成熟,種子自然會萌芽,貓會叫春,果實會落地。

而另一位專長是時間序列的旅美中研院士蔡瑞胸也說,台灣想要發展大數據產業,但數據卻都拿不到,根本變成空談,更不用說要發展。王平則附和表示,台灣的法規嚴謹是好事,但並非無限上綱變成民粹,舉例來說,眾所周知美國對於個資很保護,但它們把這些資料全部打亂,不僅能做為學術使用,連商業界都可以用,「反觀台灣的法律卻一直被法律人給操控了。」

政府要不要保護個人資料?先這樣問好了,那幾位院士的個資可不可以被拿出來研究一下?當然不行!再繼續住下問,eTag 的數據在私人企業遠傳手裡,這些資料是屬於誰的?這樣簡單地用法律來說數據開放,是有點點那個,院士學問大,不敢置評。只是在想這幾位院士講這些建議,到底可以幫上什麼嗎?遠東擁有這麼多 eTag 數據,也看不出有創新出什麼新的運用。

環評放鬆,企業就會投資?

「這真的是全世界最奇怪的制度,只要環評說NO,就通通都不行,也沒有權責之分,這些環評委員完全不需要負責。」

環評就更有趣了,中研院是否有環境相關的院士要來發聲一下?這幾年來經濟不振,環評一直被拿來說嘴,真的環評放鬆,經濟就會起來嗎?會不會因爲劃錯重點,寫錯題目,這樣的論述實在不夠嚴謹。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虧錢的生意沒有要,環評跟經濟的關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會不願意投資,是不好賺!為什麼這將近20年來,沒有好做的生意呢?大院士要不要先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王平認為,台灣對中國的策略一向都是採取防堵,但一味反中並不是辦法,若我們採用跳蛙式策略,也就是說只要跳過競爭者現在的技術,直接發展更領先的技術,對方跑得快,我們就跑得更快來贏得比賽,就不必害怕中國的競爭,像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就是一個案例。

台灣需要從大中國的戀母情結走出來

「沒有飯,怎麼不吃肉?」你以爲中國是吃素的嗎?如何跳蛙?你跳他也跳啊!而且他的肌肉爆發力比你還大塊!現在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台灣和中國競爭的問題是不是要開始用「非零和遊戲」來思考,而不是直接對比零和遊戲,中國經濟好,我們要給他祝福,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這樣永遠活在中國陰影的,這已經是創傷心理學的問題,中研院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專家。台灣有太多的特色,我也許不漂亮,可是我很溫柔,別有一番風情,台灣需要從大中國的戀母情結走出來。是不是中國有的產業我們就一定要有呢?

時至今日,在學者眼中台灣的經濟已經接近病入膏肓,想要突破剩下沒有多久的時間,面對迫在眉睫的問題,中研院白皮書提出三大建議方向:

一是「軟」策略,改革避免純粹以研發、技術創新為主要考量,應該強調軟技能,整合服務業價值,發展如人工智慧、遠端醫療、金融科技等產業,「這類的產業比較不需要仰賴龐大市場,且台灣在人力資本有比較優勢。」

但我必須說,技術之於市場有兩種,如同斯斯有兩種,一種是BIG market,一種是MASS market,兩種是不一樣的。兩種生意各有各的美,也有不同的挑戰,但是把「大」的生意看成「多」的生意,那就會把徐娘看成少婦、種葫瓜生菜瓜。service IOT是MASS market,可是服務很多樣,不是BIG market;生產notebook是BIG market,不是 MASS market。

BIG market和MASS market真的不一樣!

院士的第二項建議是「活」,在以軟硬結合為目標下,應設立一套「類似」早期工研院的組織,先稱為ITRI 2.0,改造目前多數法人已經變成「準公務」機構停滯不前的隱憂。

關於這個,這我又要說話了。美國有沒有ITRI?沒有啊!可是他們卻能生出 Amazon、FB、Apple……,過去我們的ITRI生出了什麼了不起的公司?台積電嗎?假設說台積電是因爲政府的關係,那張忠謀對台積電是什麼定位?中華電信是政府公司,為何自從半民營化之後完全沒有發展?是民是公?是左是右?什麼是什麼?這是令人糊塗了!

院士的最後一項建議是「臣」,指的是像過去李國鼎、李光耀式強勢主導的策略,於目前全球競爭的環境之下已經不適用,政府需要做的只是建立正確的誘因和法規制度,並且成為廉能、有效的政府,檢討政府拖延成性的行政決策。更重要的,對於政府、民意代表常常對產業政策亂開空頭支票,形成變相買票的行為,民眾也要對此高度監督。

張忠謀給的建議不會寂寞

「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台灣是真的不能再寄望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了,就算他們生在這個時代,恐怕也不容易解決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如果一直緬懷過去,就不能活在當下,就會忘記要向前看。

改革其實一點都不難,那難的是什麼呢?難的是我們離開土地太久,生活在雲端,離開最底層的人民太遠。政府可以替產業做多少事,該做什麼事,其實張忠謀董事長已經講得很清楚。

張忠謀在宣布退休前不久,重申政府在發展經濟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要把基礎建設與法令做好,反對蔡政府用政策主導產業發展,反對推動5+2產業計畫;此外,他也擔心國內的水、電等基礎設施,能否承擔產業發展的需要。台積電的3奈米投資計畫,一度傳出因擔心國內水電供應問題,考慮赴美設廠。今年國內發生18年來最嚴重的大停電,而張忠謀在兩年前就已預告台灣會出現缺電危機,顯見他有先見之明。

這兩年來,小英政府就是想做太多沒有活在當下的事。院士如果真關心台灣經濟,就應該來幫忙算算前瞻計畫8千多億的錢,這樣花是不是真的會有效?這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否則講一些底層人民聽不懂的話,或不用你講我也知道的話,真的不會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