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剛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曾參與電影《大賣空》演出

全球經濟

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9日宣布 ,美國經濟學家塞勒(Richard H. Thaler)因對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根據中央社9日報導,皇家科學院說,「總之,塞勒的貢獻是替經濟和個人決策的心理分析築起橋梁」。

塞勒是行為經濟學專家

皇家科學院說:「他以經驗為依據的發現和理論上洞見,有助創造嶄新且快速發展的行為經濟學領域,對許多經濟研究和政策層面帶來深遠影響。」

根據報導,塞勒出生於 1945 年 9 月 12 日,是 2017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專長領域是在行為經濟/財務學,結合心理學解釋人們的決策行為,暢銷書《不當行為》(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正是描述 Thaler 的長年研究結果與經歷。

塞勒著名的理論包含有限理性 (limited rationality),說明人們因為「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會對自己所持有的東西更加重視,但也代表人們在相同金錢的損失與獲利時,對前者的感受更深,產生厭惡損失 (loss-aversion) 的現象。

塞勒等人也設計實驗來說明人們做決策時,除了考量自身利益之外,也會考量是否分配公平。舉例來說,今天 $ 10 分給A、B兩人,但後者只能拿到 $ 1,則 B 會拒絕此事,雖然他可以無償獲得金錢。

人為何著眼短期利益,放棄未來長期好處?

另外,塞勒的研究也解釋為何人們會著眼短期利益,而放棄未來長期好處。 像是在學校增長讀書時間,雖然拿到好學歷,可以增加未來長期所得的機會,但是對學生而言,會因降低當下及短期報酬,而捨棄繼續進修的機會。另外也說明為何我們的健康、儲蓄等對我們長期有利的計畫經常失敗。

塞勒大學就讀於凱斯西儲 (Case Western Reserve ),於羅徹斯特 (Rochester) 完成博士學業,畢業後長年在康乃爾 (1978-95) 與芝加哥大學 (1995-) 任教。塞勒平日的興趣則是打高爾夫球和品嚐好酒,也曾參與客串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  的演出。

這部電影的劇情描述次貸風暴和房地產 泡沬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詢及他是否認為這項研究也適用於美國總統川普時 ,塞勒回答說,「至於川普總統,我認為,他最好還是 看看那部電影」

曾參與電影大賣空演出

1968年增設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並非1895年依黃色炸藥發明人諾貝爾( Alfred Nobel)遺囑所設立的獎項。 諾貝爾獎獎金今年加碼至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362萬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學者稱霸,自開始頒獎以來 ,幾乎一半得獎者都是美國經濟學家;且在2000年至 2013年間,每一年都由美國學者獲獎或共同獲獎。 儘管家喻戶曉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屈指可數,但過去 得獎者包括1976年獲獎的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他的研究是目前貨幣政策的基石;以及1981年獲獎的 杜賓(James Tobin),他提議各國應該對金融交易課 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