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新運用! 原來臉部辨識可協助受創兒走出陰霾

醫療保健

國內調查指出,臺灣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問題。且兒童若經歷重大創傷,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比例遠超過成人。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黃宇銳醫師赴日深入福島核災區,前往當地醫院進修,除了借鏡日本在處理災難創傷精神醫學上的經驗,也發現日本學者運用Facereader(臉部辨識軟體),可成功輔助瞭解心靈受創的兒童是否患有PTSD的疑慮,提早介入治療,未來北醫也將應用此套系統,幫助更多可能患有情緒障礙的兒童。

將臉部辨識運用在創傷後壓力治療

臺北醫學大學去年首度開辦「附屬醫院優秀住院醫師國外培訓試辦計畫」,希望藉此優化住院醫師的醫療服務、研究和教學,去年總共有5位醫師申請,分別是附設醫院精神科黃宇銳、萬芳醫院精神科吳佳慶、萬芳內科部陳右荏、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翁紹軒及雙和內科部蕭彥宇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黃宇銳醫師,堪稱第一位深入日本核災管制區的臺灣精神科醫師。

黃宇銳表示,「精神科醫師就是要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他在國外培訓期間,拜訪了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附設醫院的藤原武男教授,教授在311福島核災後第一時間就進駐災區,但他發現許多災童都不說話,很難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情緒,若要及早診斷創或處置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會有困難。

藤原武男嘗試運用Facereader(臉部辨識軟體)搭配情緒量表施測,意外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跟情感的麻木程度成正比,意味著PTSD症狀越嚴重,情感就會越麻木,表情的起伏就越少。

換句話說,若發現孩童臉部表情麻木,面對喜怒哀樂,臉部肌肉沒有表情起伏,正意味是心靈創傷越嚴重的兒童,越無法適切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的確有可能是罹患PTSD的潛在風險族群。

面對喜怒哀樂,臉部表情麻木,正意味是心靈創傷越嚴重的兒童

「災難對心理的影響是一輩子!」黃宇銳說,此研究結果讓他有很深的體悟,臺灣近年來重大災難事件頻傳,從復興空難、八仙塵暴、南臺大震等,且和日本同樣位處地震帶、也有核電廠等相同處境,臺灣在面對災難醫學上,不管是災後的心理輔導、如何運用科技輔具,例如透過Facereader監測系統去判讀情緒反應,藉此篩選高風險個案,長期追蹤療效。

黃宇銳舉例,輻災發生後,日本成立了精神科醫療團隊,由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及職能治療師組成,除了積極的介入災區學校及家庭,定期訪視,衛教第一線接觸孩童的老師,並提供心理諮商,不只是支持性的心理治療,更針對創傷後的症狀,予以認知行為層面的教導,另外,亦加入了遊戲治療,讓孩童從創傷中恢復。也在參訪慶應義塾大學附設病院的過程中,學習到以認知行為治療來處理病患創傷的議題。

未來,也可以應用Facereader監測系統在其他族群上,例如家暴、受虐等兒童的精神治療,投入精神科的臨床工作及情緒障礙研究,幫助臺灣兒童進行早期診斷及治療。

出國進修讓台灣醫師獲得更多良性刺激

除了災難創傷精神醫學,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翁紹軒醫師及內科部蕭彥宇醫師,也到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習神經放射影像及心血管科教學與導管室運作,另外萬芳醫院精神科吳佳慶醫師則到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習司法精神醫學、萬芳醫院內科部陳右荏醫師,則到美國耶魯大學進修有關心血管研究。

萬芳內科部陳右荏醫師說,很感謝北醫提供住院醫師有1到3個月的出國進修機會,讓年輕醫師不用煩惱生活費和學費實在太幸福了。三個月真的不敢說學到甚麼,但是精神上的衝擊卻是相當顯著,不同的文化,不同處理病人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思想,都帶來很多良性的刺激,心裡也慢慢浮現一些大膽的想法。很鼓勵學弟妹可以參加這個方案,到不同的國家開開眼界,順便重新認識一下自己。

北醫大副教務長方德昭表示,去年此計畫開始試辦,獲得不錯的迴響,開放給R2以上優秀住院醫師申請,經由醫院評選推薦,每學年三院(附醫、萬芳、雙和)共計9個名額,每家醫院3名,再經由臺北醫學大學臨床教育委員會通過並公告遴選結果。

今年截至目前已有6名醫師申請,獲選者採公假公費、留職留薪方式派訓,提供本薪、機票、獎學金、進修費用等,返國後再藉由成果發表會演講分享,鼓勵更多年輕住院醫師參與此培訓計畫。期盼此計畫能讓年輕醫師從國外帶回更多醫學新知與技能,產生好的良性循環,因應世界潮流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