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消除貧窮日 全台26萬貧戶恐陷入「貧窮世襲」

社會議題

今(17)日是國際消除貧窮日,台灣目前約有26萬貧戶(含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根據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的資料顯示,有5成的家扶扶助家庭平均月收入連基本工資(2萬1009元)都不到,且平均每個月還得償還約1萬5000元的債務,也就是將近6成以上的收入都被拿來還債,這也造成「貧者恆貧」的現象,因此家扶基金會呼籲政府應正視台灣的貧窮問題。

賺到的錢幾乎都拿去還債

根據家扶社工訪查受助家庭每月的負債金額,有5.6%的家庭每個月須償還2萬元以上、48.9%須償還1萬元至1萬9999元,而1萬元以下者則是占了45.5%,平均每月須償還1 萬4561元,最高者則會超過3萬元。對此,家扶基金會表示,對家庭經濟狀況非常吃緊的弱勢家庭來說,若每戶平均每個月須還近1萬5000元,這個數字已占許多家庭6成以上收入,算下來一個家庭每月剩不到1萬元的基本生活費,生活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另外,現在每個月的基本工資為2萬1009元,但根據家扶扶助家戶資料顯示,扣掉政府補助的金額,有16.5%的家庭月收入未滿1萬元,12.2%收入為1萬元至1萬5000 元,21.5%月收入為1萬5000元至2萬元間,50.2%扶助家庭月收入未達基本工資,而這些家庭之所以會貧窮,原因包括單親、失親、家長健康不佳導致求職困難等。

家扶基金會表示,台灣的社會救助法標準一直被認為比許多已開發國家嚴苛,這反映過去對貧窮的認知,擔心造成太多福利依賴者,卻也導致許多單親、隔代教養、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未能進入救助輔助系統。

弱勢學童無法繼續升學,貧窮恐惡性循環

尤其貧窮也剝奪了許多弱勢學童繼續升學的機會,近年來台灣大學錄取率有上升的趨勢,同時也提供了多元的入學管道,讓更多孩子有機會考取符合自身興趣的科系,然而升學後接踵而至的學雜費和生活費,也造成了弱勢家庭的經濟重擔,有許多弱勢高中職生因為家中經濟狀況不佳而放棄升學和夢想。

依據家扶貧窮資料庫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弱勢高中職生認為依現有環境和能力只能讀到高中(職),其中更高達42.7%的孩子表示,如果不受到經濟壓力的限制,想繼續升學。另外,在升學的部分,弱勢孩子升大學的主要管道為「分發」,主因就是在於申請入學的報名、面試都需要費用,每申請一間就會為家中經濟加上一筆負擔,且準備面試的資料也需要經費印製,再加上部分學童必須從事打工來分擔家計,造成他們擔任班級幹部或代表比賽等多元學習機會受限,面試資料中的「經歷」也因此無法和其他來自一般家庭的孩子競爭。

雖說現代人越來越強調「重經歷不重學歷」,但在大學生滿街跑的台灣,大學文憑已經是履歷上的基本條件,而這也讓那些無法繼續升學的弱勢學童少了能在社會上和其他人競爭的原因之一,如此一來,變很可能形成「貧窮世襲」的情況,為了不讓以上的情形不斷重演,家扶基金會向政府喊話,強調政府必須儘速正視台灣貧窮的議題。

景氣不佳,家扶捐款、物資逐年下降

經濟不景氣再加上一例一休連弱勢家庭都很有感,舉例來說,月初的中秋節,以往都會有鄰近的社區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協助弱勢家庭中秋禮盒,但今年即使家扶中心主動洽詢,仍無社區有意願,幸好最後有企業贊助全台各地家扶中心。

根據家扶基金會的統計,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捐款數字就開始下降,從1至7月的助學募款,比去年同期下降33.53%,而認養人給認養童的中秋禮金部份,也比去年減少了15.86%。而緊接著11月還有寒冬送暖的活動,此活動的經費十分龐大,也讓家扶中心非常擔心經費募集不順。

雖然不能把捐款金額下降的原因歸咎於景氣,但當老百姓都開始自身難保時,對於弱勢家庭的協助自然也會減少,而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改善這些情況,還得有勞政府好好努力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