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網站總編談大數據 非看不可的新媒體10大趨勢

新科技

­美國科技網站PCMag.com總編輯柯斯塔(Dan Costa)19日受邀在美國在台協會(AIT)和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合辦的媒體大數據研討會,與會的還有卓越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楊之瑜及YAHOO媒體傳播事業群總監李怡志,這場也是柯斯塔來台多場座談以來最多媒體同業參與的一場,雖然演講時間不長,但現場討論的問題是各場座談中最聚焦媒體經營的一場,以下是將柯斯塔提出的趨勢重新聚焦成10大重點。

你看到的東西是別人挑選過的

第一,不是每篇報導都等值,甚至考慮到完成一篇長報導所需要的人力成本與得到的回響成不成比率,而點閱率已經造成報導之間的競爭。

第二,即時,過去以來媒體從未能立即得知讀者對某篇報導的反應,但在網路時代則透過GoogleAnalytics等工具,馬上得知讀者的偏好與互動。

第三,臉書(FACEBOOK)主掌了許多人獲得訊息來源,在美國已經有5成讀者透過臉書來獲取新聞訊息,以他自己的PCMag.com來說,縱使擁有86.4萬的追蹤粉絲,每一篇報導竟只有5%粉絲看得到,原來臉書是營利組織,必須付費才能讓更多粉絲看到你的內容,而且對媒體來說「你的新聞怎麼擴散已經不是由你來控制了。」

第四,因為臉書的關係,媒體要和企業、政治團體、其他的媒體在臉書平台上水平競爭,共同競逐讀者的注意力,因此媒體人必須了解臉書的演算法,事實上當你看過某些文章,臉書就丟更多類似的文章給你,希望你停留在網路上的時間更長,你是酸民的話,就愈看愈多更酸的東西,他不會給你合理的報導和多元的觀點,你開電視有很多頻道讓你選,但臉書提供的內容是選過的。

第五,若讀者愈來愈透過臉書接觸你的報導,是否棄守自己的網頁?看看紐約時報怎麼做,它們還是靠著可靠、正確的訊息,提供了大量的資訊,讀者還是會定期上去她的官網。

YAHOO媒體傳播事業群總監李怡志(左)、卓越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中)、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楊之瑜(右)等也參與研討會,與柯斯塔有不少媒體人的共鳴。(攝影/鄭國強)

第六,媒體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觀點、獨特的設計甚至是獨特的幽默感,提供事實化(正確的)內容已經不夠了。

第七,讀這透過臉書、Google、Twitter得到新聞訊息,對媒體來說則是應該擴充讀者獲得訊息的管道,例如華盛頓郵報有40、50種分類電子報透過電子郵件接觸讀者。

第八,AI機器人記者,人力記者3個月可以產出300篇和財報有關的報導,紐約時報引進機器人記者之後發現,3個月可以產出3500篇報導,每一篇及成本降到15分美元,而且看不出來是電腦機器人寫出來的。

媒體人不與時俱進就只能退出市場

第九,媒體已經成為科技業的一部分了,大數據對媒體來說是一種挑戰,尤其是老派媒體人,新媒體時代下媒體人需要能了解程式工具、統計工具,而如果資深的媒體工作者不與時俱進,自我訓練新的技能,就可能漸漸退出這個市場。新媒體人才需要影像處理能力、不畏在鏡頭面前表達等新的技能,初期的要求是溝通與寫作能力,能熟知社群媒體並且與社群媒體對話的能力。

第十,數據必須創造成有意義的內容,利用數據分析來了解趨勢,真正落筆還是得從街上的一個人身上的故事開始,從小故事帶出一個大格局大趨勢,講出讓大家有興趣的故事。

有趣的是,台灣的媒體業正面臨淘汰、獲利之爭,但柯斯塔說這時候是最適合切入媒體產業時機,他說科技發展是一股力量,沒辦法操縱科技發展的方向,到是要學者怎麼利用這項工具。

柯斯塔看到的是機會,他指出,現在科技變化那麼快,反而是最佳投入新聞產業時機,因為過去媒體發展歷史上媒體很難了解消費大眾在看什麼,或者用什麼方式跟你互動,但新媒體代互動的方法非常的多,「現在有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可以產生不同的內容和全世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