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功能延伸到美學 全民都可以提案新的身分證

政府政策

大家還有印象嗎?現在所發行的身分證已經發行12年!過去內政部規劃10年就能夠換新身分證,內政部表示,從去年台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啟發後,內政部希望秉持「建構生活中的細緻美學,讓改變從皮包裡開始!」的理念,這一次身分證的換新除了舉辦座談會外,10月30日也將上線專屬網站,做為未來身分證設計的互動溝通平台,鼓勵跨界的良性討論。

除了美學,該如何讓身分證從管理卡變成認同卡?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想要更新目前身分證美學的設計的人,年齡層區間大部分位在三十歲以下,很多人覺得上面根本沒有什麼設計可言,照片也常常因為使用時間長,和現在樣貌有差距,每次拿出來都會造成尷尬的困擾,然而其實除了身分證本身的外觀設計,也探討身分證其中的文化內涵。

最初的身分證設計考量是為了方便管理人民,舉例日治時期的身分證是像小冊子,上面會登記密密麻麻的個人資訊,連親戚是否有過刑事案件也都會登記在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就表示其實台灣在解嚴、民主化之後,國家對它(身分證)的理解,跟人民對它的想像這件事,其實相對國家民主化而言相當落後。

從為了管理人民而誕生的身分證,到這一次的修改,除了提升美感之外,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專家詹偉雄也表示,希望這次的改革能夠讓一個14歲的小孩啟蒙成長到20歲的時候,會覺得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最酷的國家,是一個很unique的國家。

李明璁同時也指出,這一次可以不只討論身分證上的美學設計,也可以討論人權的部分,並鼓勵民眾思考在修改身分證上的圖片與排版之前,身分證上的資訊,如性別、配偶欄、父母,會不會是一種標籤、不貼心的設計?

創新的創意之後,資安的憂慮

民眾普遍擔心未來個資與隱私保障。(圖片來源/截自中央印刷廠)

座談會上開放民眾討論未來身分證技術上的可能性,除了晶片身分證之外,現場的民眾也提出「是否可以和健保卡合併」、「身分證是否可以行使公民權」等等功能性建議,現在身分證的功能已經弱化許多,無卡的時代已經來臨,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使用應用程式來取代卡片。

然而內政部雖然開放全民參與身分證的設計,依照目前內政部研議的晶片身分證,乃至未來或許會結合手機程式等可能性,目前民眾普遍擔心的是未來資安上的考量,個資及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在目前的技術上,能不能讓大家安心,這是大家所憂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