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探親30年》滿目瘡痍的年代 回不去的名將之後

兩岸探親

30年前的11月2日,那一天天才剛亮,就有一大群人湧向紅十字會,那是開放兩岸探親登記的第一天。

今年是兩岸開放探親30年,1987年10月14日,前總統蔣經國宣布開放台灣民眾可以赴大陸探親,並在10月15日宣佈開放可以從同年的11月2日開始向紅十字會辦理登記,讓兩岸分離近40年的親人得以相見。

在這之前,兩岸之間處於「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階段,雙方緊緊地關上接觸大門,許多人當年跟隨國民政府到台灣以後,就從沒回過家鄉, 當這一扇關閉了幾十年的大門一打開,大批從未坐過飛機、沒換過外匯的老人手持大包小袋地到達了香港機場,忐忑不安卻又近鄉情怯地等待出關到市區換火車或是換飛機凖備回到暌違多年的家鄉探親。

時代巨輪底下,不管臉上留下的是汗水或是淚水,身為小人物的我們只能擦乾了繼續往前走,每一盞燈、每一個離散的家庭背後都一篇故事,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30年來,兩岸之間變與不變的一系列報導。

1949年,大批國民黨軍隊及老百姓越過台灣海峽,住在西邊的人從此被「解放」,東邊的人則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放棄「解救」。在那個滿目瘡痍的年代,許多人就像靜靜躺在沙灘的彩石,猛然被一股退卻的浪潮捲入深淵,再也回不到岸上。

找不到家鄉的名將之後

「我叫禹廣傑,兩歲起就在大陸流浪,來台灣後才發現自己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哥哥是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的空軍,但沒多久就生病去世,我沒跟他住在一起過。姐姐很早就嫁到澎湖,姐夫也是軍人,我們雖然相認,但她56歲也走了,一樣是生病。我很多好朋友……知己的好朋友……都走了……」

73歲的禹廣傑平時一個人生活,沒事就在家聽老歌,50年代的歌,他說,那可以幫助他回想過去的一些人一些事。前兩天,他剛去大陸探親,出發前他把滿心的忐忑化為句子,本想唱給父母聽,但因為不懂譜曲,最後成了一段沒有旋律的歌詞,歌名直白,叫做〈人生路〉。

天涯路茫茫,不知向何方。
思念父母情,遙望在天際。
今生孤零零,來生慶團圓。
主佑我平安,邁向人生路。

連母親名字都不知道

「我剛去探親回來,整個村莊都姓禹,但我一個也不認識。」談起這趟旅程,禹廣傑難掩失望,他說,自己在1949年抵達台灣時只有5歲,之所以開放探親那麼多年不去大陸,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鄉在哪裡,「其實我連母親的名字都不知道」。

禹廣傑的童年無依,大撤退時幾乎是被不同人帶著走,「我父親在對日抗戰時是上校團長,後來升了少將,因為要打仗不能照顧我。我母親在我兩歲的時候就被日本人的炸彈炸死了,雖然有好心人帶著我逃跑,但是到了上海,嫌我麻煩,就把我裝進麻布袋丟進長江裡,那時候我只有三歲。」

禹廣傑說,被人從長江撈起後,他繼續跟著不同人流浪,翻山越嶺,始終居無定所,最後到了福建漳州,才懵懵懂懂被帶上船來到左營,那一年,他已經5歲;之後,他借住在不同人的家裡,從左營到台東,只要遇到對方開口表示為難,他就得離開、轉學,一直到有位榮民「徐伯伯」送他上台北的孤兒院為止,「他是我的恩人」。

或許是當時年紀小,很多事情看不懂,禹廣傑對於撤退過程只有零碎的記憶,不過,有幾個字卻始終牢牢刻在他的腦海裡──父親禹功魁。這一次,他終於得知自己的祖籍是河南省泌陽縣象河鄉,就是因為國台辦比對出禹家族譜上這位抗日英雄的名字。

禹廣傑的長眠方式選擇與父親相同

「我後來念歷史系,試圖調查父親的生平,但兩岸都沒有太多記載,只查到我父親是對日抗戰時期台兒莊戰役的大英雄,是抗日英雄。他叫禹功魁,名字就跟人一樣。」禹廣傑說,後來在台灣曾遇過父親舊部,打聽到父親的最後消息都是在東山島戰役,「國軍在東山島敗得一蹋糊塗,被全數殲滅,那個年代太亂了,說不定他死後被人丟進海裡,所以才會找不到。」

談到父親,禹廣傑那隨著歲月下垂的眼皮更低了,噙淚擠出一段話:「我這輩子最遺憾的事,就是沒有父母的消息,這次回去,我問了所有人,可能知道的人都不在了。結果墳墓沒有,照片也沒有,連母親名字都不知道,我們只有來生再團聚了。」

話題進入尾聲,禹廣傑像是要給個交待,稱自己一生省吃儉用有些積蓄,死後打算三分之二回饋給養育自己長大的孤兒院,剩下三分之一因為感念「徐伯伯」當年的幫助,打算捐給台東榮民遺眷,「我遺囑都立好了,至於我的遺體,就丟進大海裡,這樣我就很高興了,……」不知是有意抑或無心,這趟人生路,他選了一種與父親相同的長眠方式。

本文獲得作者徐珍翔授權,同意轉載

禹廣傑親筆寫下自己的「人生路」,這是一段沒有旋律的歌詞。(圖片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