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也行?中國將台北納入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

兩岸

今年6月,國內有媒體例行性的報導「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報告出爐,這份報告是由中國社科院與中國的《經濟日報》共同發佈,對2016年中國兩岸及港澳共294個城市編制《2016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和對289個城市編制宜居競爭力指數、可持續競爭力,國內媒體報導指出,今年「台北再次超前廣州,位列第4。」

台北超越廣州,在「中國城市」中排第4

中國社科院今年6月發布了所謂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5:房價體系:中國轉型升級的杠杆與陷阱》的藍色報告書,簡稱為《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主要分為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宜居城市競爭力十強、宜商城市競爭力十強、和諧城市競爭力十強、生態城市競爭力十強、文化城市競爭力十強、全域城市競爭力十強、資訊城市競爭力十強等指標。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新聞顯示,2016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是:深圳、香港、上海、臺北、廣州、天津、北京、澳門、蘇州、武漢。「臺北再次超越廣州位居第四位」,「臺北在2015年的排名第五,廣州第四,但今年超越。」國內媒體則跟著報導,在「可持續競爭力」前10強排名中,「廣州擠進榜單,但台北則被洗出局」。

台北在其他指標中也「被洗出局」、「掉出前十名以外」,例如在宜居城市、和諧城市、文化城市就看不到台北上榜,但該項指標評比城市仍為289個。

區域競爭指標,亦有參考價值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在中國對各省治理指標很有影響力,為各省領導幕僚所重視,也被各省知識分子、當地媒體視為重要指標,例如武漢首次躋身十強榜單,就被當地媒體視為一種光榮,寧波則在今年首度進入文化前十強,當地政論節目也拿來討論。

然而,台北早被中國社科院視為「中國的城市」進行競爭力排名,從2006年開始,當年竟然有台北、高雄、新竹、基隆進榜佔去4名,到2008年時還見到台北、高雄在榜上,但當時這份報告還稱為《城市競爭力藍皮書》,而被國內媒體報導稱之為「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後來改名為《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國內仍有媒體以「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稱之。

「雖然是有點吃豆腐,但對執政者也不失是一個參照。」台灣金融研訓院副院長黃崇哲表示,從這份報告來看,不論對岸是否吃豆腐,而且帶著中國觀點,但從區域競爭力評比角度,把國家拿掉,以都市層級來看,他表示「台灣也可以對照看對方眼中台北的缺點是什麼,也許發現了一些我們忽略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