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這個器官一不對勁就可能要你的命!你不能不認識的「腸漏」

書摘

腸道的黏膜,是由一層薄薄的黏膜細胞(enterocyte)構成,黏膜細胞會分泌黏液到黏膜表面,而黏膜細胞底下則是黏膜固有層(lamina propria),再往下則是黏膜下組織(submucosa)與肌肉層等。

黏膜細胞雖然只是一層薄薄的單細胞構成,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如身體裡一道重要的防火牆,細胞彼此之間靠著緊密連結(Tight junction)連結在一起。這層黏膜細胞不但會分泌腸道黏液,同時也會接觸到腸道管腔中的所有物質,包括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水分、微生物、毒物、藥物,不管是對人體健康有益或有害,都會跟這層薄薄的黏膜細胞直接接觸。

因此,黏膜細胞一方面必須能夠吸收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水分、電解質;另一方面又得確保將毒物、有害微生物、過敏原、無法消化的食物大分子阻擋在外,以免進入人體,引發不當的免疫和發炎反應,危害健康。

腸子怎麼會漏?何謂腸漏(Leaky gut)

腸道會透過免疫、神經、內分泌系統,與其他組織器官如胃、肝臟、膽囊、胰臟、中樞神經等相互溝通,如此複雜的生理機制24小時進行,並隨著外在環境(也就是腸道管腔裡的食物、微生物和毒物)而不斷調整。

正常健康的情況下,薄薄的黏膜細胞彼此間靠著緊密連結,緊緊結合在一起,形成一道防火牆,黏膜細胞負責吸收我們需要的營養,同時也阻擋有害物質的入侵。然而,一旦緊密連結這道關卡鬆脫了,防火牆屏障就會出現問題,導致功能異常,有如牆壁上原本緊緊堆疊在一起的磚頭間產生了縫隙,髒東西、壞東西就容易入侵。

緊密連結的破洞或功能異常,造成細胞間的縫隙變大,腸道通透性因而增加(Increas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這就是所謂的「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事實上,腸道通透性增加的現象及其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性,並不是一個新東西,也不是最近幾年才被提出來。在1950年代,甚至更早,就有學者提出。到了1980年代,英國的 Ingvar Bjarnason 醫師在權威醫學期刊《刺絡針》(The Lancet)發表文章,描述喝酒患者的腸道通透性增加,導致有毒物質進入體內造成組織的傷害。在該篇文章裡,Bjarnason 醫師把腸道通透性增加的現象,稱為「腸漏」(Leaky gut),並在文章標題使用了這個詞。換言之,「腸漏」一詞在三十多年前就已正式出現,之後也有許多研究專文,探討腸道通透性對健康的影響。

慢性病的關鍵:發炎

慢性病可說是現代人最常罹患的疾病。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物質生活更加便利,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了,慢性病盛行率卻愈來愈高。慢性病已經是造成健康負擔、經濟重擔、行動不便、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這樣的趨勢不僅台灣如此,歐美國家也一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資料,全球每年有將近4000萬人死於慢性病,主因包括心血管、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別以為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才會罹患慢性病,今日的實際情況是,許多慢性病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換言之,年輕不代表一定健康,年紀大當然也不必然一定要生病。看看國人的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前十名裡占最多的就是慢性疾病,包括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腎炎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幾乎囊括了十大死因,對個人健康、生活品質、家庭及社會經濟都造成重大的影響。

而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身體內的慢性發炎和現代人罹患的慢性疾病息息相關,舉凡代謝症候群、脂肪肝、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過敏疾病、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慢性疲勞等,發炎都是其中的重要關鍵。發表於科學期刊《細胞》(Cell) 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慢性發炎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在癌細胞的形成、生長及轉移擴散中,發炎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可以說,慢性發炎對於健康的影響既深遠又廣泛。

腸漏易引發慢性發炎,形成惡性循環

就像前文所說,腸漏會讓有害物質進入體內,包括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食物過敏原、環境毒素等,都可能因為腸漏而進入體內,引發後續一系列的免疫發炎反應。這些發炎反應倘若沒有被控制住,導致失衡,又會再進一步影響腸道健康,讓腸道黏膜細胞的屏蔽功能受損,讓腸漏持續發生,甚至惡化,形成發炎風暴與惡性循環,不斷循環、不斷侵蝕危害我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