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評國際觀不及格 一帶一路、南海議題都無感

兩岸國際

國際政經時事瞬息萬變,攸關台灣國際發展的APEC高峰會才剛結束,而環保署署長李應元也正率團在德國波昂參加COP23會議(第23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生活在地球村世代的青少年怎麼看待呢?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針對中國一帶一路跨國區域經濟體,以及與台灣相關的南海議題,半數青少年直接回答不知道,僅不到2成回答正確。

青少年自評國際觀不及格

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指出,受訪的青少年多數認為自己及國人的國際觀在及格邊緣,50.3% 青少年對一帶一路議題不了解,46.9%對南海議題也是一知半解。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黃奎博副院長表示,在調查中也可以發現,有約6成受訪者無法較接近事實地回答,哪些區域有較多國家參與了「一帶一路」,也有超過6成的受訪者不知道南海議題,或認為美國、台灣、中國與此不相關,顯然有不少青少年可能還高估了自己國際觀的程度。

根據調查也可以發現,青少年認為日本對台灣最友善,其次是美國和韓國,真正會在國際場合聲援台灣的中南美洲和非洲邦交國,友善形象在青少年認知中僅排名第5、第7。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表示,國際局勢議題可能對青少年太遙遠,讓青少年無感,而青少年對國際視野的認知和思維太過集中幾個國家,推估是受歷史、流行文化和媒體等影響,但可能會造成國際觀認知和真實世界有落差。

新南向政策影響青少年國際觀

金車基金會也發現,蔡英文政府這一年多來推行的新南向政策對青少年似乎造成影響,透露出東南亞新興國家具有商機與工作機會;有14%的青少年表示願意到東南亞就學或工作,而有52%的青少年表示會將東南亞國家列入考慮。分析其性別與年齡,更發現女生的接受度大於男生(61.0%),而大學生更高達77%,可見許多青年心理上已有到東南亞就學或工作的準備。

因此,除了中文和英文之外,有13%青少年將東南亞國家語言視為需要加強的語言,而青少年日語、歐洲語言、韓語也都有高度興趣。青少年對於第二外語的學習抱有好奇,但也感到焦慮,經調查,若要擔任全民外交,青少年認為最困難的在於語言無法溝通,其次是對來訪國家認識不足與對國際事務不瞭解。

曾清芸認為,國際觀的培養要靠政府、學校及家長三管齊下才會見效,鼓勵青少年從平日的多管道面向的國際新聞瞭解與關懷,建立起自己的國際觀,再談出國打工渡假或交換學生等實際接觸。曾清芸也建議,在語言學習上,日文、東南亞語言和韓語雖有增加的趨勢,是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居多,建議青少年儘量學習國際上通用的語言如西班亞語讓職涯發展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