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市長從選舉改官派 藍民調八成不同意

政府政策

國民黨智庫今天針對「鄉鎮市長及水利會長官派問題」進行民調,結果發現有59.2%的民眾不贊成水利會長改為官派,贊成者僅20%。另外甚至有高達80.7%民眾不贊成官派鄉鎮市長,贊成者則僅有9.5%。

民調結果指出,若將鄉鎮市長的產生方式從選舉改為官派,有58.1%的民眾認為是為選舉綁樁,開民主倒車的行為;僅有18.6%的民眾認為能提升行政效率。而將農田水利會長改為官派,也有47.6%的民眾認為是選舉綁樁,僅2.4%認為是有效利用水資源,照顧民眾權益。

這份民調是在11月14至15日由智庫委託全國公信力民調,針對台閩20歲以上選民進行,加權後成功樣本為1093人,信心水準在95%,誤差正負2.96個百分點。

鄉鎮市長改官派將對誰有利?

執政的民進黨近來傳出希望將鄉鎮市長改為官派,取消現行由選舉產生的做法,目前綠委鄭運鵬已提案修改「地方制度法」並付委審查,立院三讀通過就可能趕在2018年全面實施。

目前六都加基隆、新竹與嘉義等省轄市人口已占全台3/4,而其餘13個縣、198鄉鎮市仍須選舉首長及代表,行政層級過多,也被認為有人口少,民代卻較多的奇怪現象,因此希望廢除。

因為對中央執政的民進黨來說,由國民黨掌握多數的鄉鎮市長,改採官派便能全部收編,也自然會遭到國民黨反彈。

國民黨立委張麗善則認為,靠選票產生的鄉鎮市長較了解地方需求,若改為朝九晚五的公務員首長,就不會即時回應民眾,無法有效上達下情,執政黨應該懸崖勒馬。

水利會改官派,藍綠拉鋸

另外,民進黨政府也想將實施十多年會員直選的水利會長改採官派產生,理由是因為水利會公法人身分改為公務機關,中央每年編列預算約60億元補助,也因為法人性質而使經費不受議會監督,因此民進黨政府要將其改為官派,行政院也在11月9日拍板修法,送立院審議。

過去不論藍綠執政都有意推動,國民黨執政時也多次提出水利會長官派議題的討論,但也因為遭遇反彈而不了了之。因為若農田水利會改為官派,改為公務機關後,相關資源都將收為國有,執政黨也可派任會長控制行政資源,因此被認為是有選舉考量。

目前全台17個水利會中,民進黨籍擔任會長的只有宜蘭、桃園、高雄、屏東等水利會,其他過去多較傾向國民黨,在選舉時也被視為是藍營地方綁樁利器,因此現在若改制官派,對執政的民進黨將更為有利。所以立法院長蘇嘉全等綠營政治人物都說,改官派是為消除選舉樁腳因素,有必要支持。

但水利會改制問題涉及私人財產所有權問題,張麗善說,因為水利會是由地方農民長期捐助土地、資金累積而成,收歸國有有侵害私人產權問題;而水利會負責管理農用水資源分配,專業能力在改制公務機關,會長官派後是否能銜接掌握,也受到質疑。

民進黨立委蘇治芬則說,現在的水利會不論是人事費用或工程經費,9成5以上都來自農委會補助款,在不受到監督的情況下,是「很病態的現象」,她不贊成現況。

張麗善則批評,水利會長、鄉鎮市長官派就是民進黨的選舉考量,要在明年地方選舉中綁樁,她呼籲水利會應該捍衛自主權,否則民進黨政府之後就是繼續將黑手伸進農會、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