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找出家中牆上兩塊匾額的故事 蔣渭水之孫耗盡百萬還原歷史

人物

當你走在大稻埕的街道上,你看到了什麼?是有點老舊的狹小街道?還是採買乾貨的人潮?抑或是一間又一間的文青風格小酒吧?對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來說,當他每踏出一步,街景彷彿跟著他的腳步穿越時空,他觀察到有翹課的學生躲在「台灣文化協會」本部暢談民族問題,還看到有人為了聽蔣渭水演講,沒得站所以「掛」在窗戶上......。

家裡有兩塊榮譽匾額,卻沒人能說出背後故事

今年66歲的蔣朝根是日治時代民主運動先驅蔣渭水的孫子,2001年他卸下小學教師職務之後,便一頭栽進了發揚蔣渭水精神的文化工作上。但說也奇怪,蔣朝根出生時,蔣渭水已經去世二十多年,祖孫倆根本沒有見面過,然而透過史料一點一滴的拼湊,祖父的一舉一動、人格思想,都活生生般地吸引著他。

蔣朝根回憶,小時候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家裡的廳堂要高掛著蔣中正以及行政院所贈送,題著「民族正氣」和「志慮忠貞」的兩塊匾額。但在那噤聲的戒嚴時期,榮耀的所有者卻是個「不能說的名字」,不管在外面、學校、甚至家中,祖父的名字都像是被刻意抹去。

直到1976年,蔣朝根讀到了,由台研社創辦人、前監察委員黃煌雄出版的第一本研究蔣渭水的專書《台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他才驚覺,原來自己的祖父就是日治時期知名的社會運動家蔣渭水,如同他的名字「朝根」,為了完整找回自己失落的家族記憶,蔣朝根從此踏上追尋祖父行跡的路途。

蔣渭水思想前衛、膽識過人,吸引蔣朝根深入認識祖父

「那個時代的歷史被掩蓋了,」蔣朝根表示,全家族都投入合作蒐集蔣渭水的歷史資料,但許多資料不是散佚了,就是被刻意篡改,由於戒嚴時代實施報禁、禁止組黨,當他們辛苦找到蔣渭水等人所創立的「台灣民眾黨」合照,「民眾」兩字竟然被用筆塗黑,只剩下「台灣黨」三個字。

當時的杯弓蛇影加深了他們蒐集史料的困難,但蔣朝根並未放棄,從最初各親友匯合起來僅僅數十張的照片開始,接著廣蒐報章雜誌、傳單、書信等各種資料,再逐一比對,至今基金會已經累積出版了好幾本專書,「可以說能買的史料我全都買了,連保正章、日警配刀這些都買了,這幾年花了也有百萬吧!」

蔣朝根透過導覽、展覽、甚至音樂劇、3D動畫等方式轉換歷史,希望大家不要輕易忘記台灣的民主運動根基。(攝影/陳怡樺)

問他為什麼有這麼強烈的動機?蔣朝根反問,「你不覺得歷史很迷人嗎?」當他發現愈來愈多的資料,對祖父的形象就愈來愈清晰,蔣渭水前衛的思想、不畏強權的膽識、悲天憫人的性格,都讓他深深著迷著,「這樣一個社會運動家,不該只出現在冷冰冰的教科書中,其實歷史是很有溫度的。」

民主運動奠基在1920年代,期望人人都能認識這段歷史

蔣朝根研究蔣渭水喜歡從細節著手,因為他認為那才是「人」精彩的一面。他分享一個故事,1923年4月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視察,當時警察注意到蔣渭水等人恐怕會趁機出來請願,因此清晨6點天才剛亮就闖進蔣渭水經營的大安醫院(現為義美食品門市)搜索,果真也沒收到了近2萬份傳單。

但是,沒想到蔣渭水其實還留有一手,等到皇太子路過時,蔣渭水突然衝出來,把預先藏好的布條打開,上面寫著「歡迎鶴駕」4個小字,但「台灣議會設置請願」8字卻寫得斗大,而這一次也成了蔣渭水首次被抓進台北警察署的原因,往後蔣渭水多次出入監獄,把監獄當成了「社會問題研究所」。

「蔣渭水的思想很先進,會讓現代人都自嘆不如,」說起蔣渭水時,看似不苟言笑的蔣朝根臉上一再綻放笑容,露出崇拜的神情。舉例來說,我們以為無殼鍋牛運動是近代的社會運動,但蔣朝根說,蔣渭水早就曾經推動「借家人同盟」,要求政府補貼屋主,屋主不能隨意漲價,要照顧無殼蝸年。

蔣朝根這些年來,致力於透過導覽、展覽、甚至音樂劇、3D動畫等方式轉換歷史,希望能夠發揚、傳承蔣渭水的精神。一路走來,他看過展場人潮稀稀落落,但也遇過80幾歲的老阿嬤一同走完全程導覽,只為了藉此回顧當時同為蔣渭水同志的父親走過的路。

不論是失落還是鼓勵,蔣朝根的尋根之路都不會隨意中斷,因為蔣渭水在世時間僅短短41年,但他和同志們卻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奠基,這段歷史、這段故事,他期望不要被輕易遺忘了。

義美食品延平北路本店及其隔鄰行冊餐廳,是蔣渭水的大安醫院舊址及家宅。(攝影/陳怡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