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構想在APEC橫空出世 -「一帶一路」的最大戰略勁敵

國際

習近平展現霸氣,川普令人疑惑,但真正的贏家是安倍。

如果對亞太地區的觀察視角只侷限在美中關係,自然會得出習近平天威凜凜,美國準備捲鋪蓋跑路的錯誤印象。但如客觀評價APEC期間的各國表現,會發現同時使TPP-11成局,以及讓美日印澳鑽石同盟從構想轉化為行動的日相安倍,會是今年APEC的最耀眼亮點。

安倍主導使CPTPP成局,中國意圖支配亞太受到挫折

「全面進步性跨太平洋夥伴關係,CPTPP」在APEC期間宣布達成協議,在明年很有可能上路。這個從TPP轉型而來,去除美國的經貿協議,去掉了要超過成員體85%GDP的實行前提,保留只要六國同意就可以實施的早啟動條款,部分內容也做出調整,使其既具有較RCEP更嚴格的標準,但又沒有嚴格到高不可攀的程度。

雖然加拿大總理在最後一刻提出異議使得CPTPP無法取得十一國領袖的共同背書,但之後的部長會議又再度確認CPTPP的內容。顯然已有要成局的共識。TPP-11不再是空中樓閣,明年就可能會看到它開始運作。

在川普上任第一天就退出TPP後,不少人認為沒有美國的TPP已不具吸引力,認為亞洲的區域經濟整合議程只剩下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以及中國單方面主導的「一帶一路」。

雖然有論者認為,在各國領袖耗費如此多政治資本下好不容易完成的TPP不會就此打住,但之後包括加拿大與紐西蘭都出現政黨輪替,新執政黨過去都有反TPP的紀錄,加上馬來西亞也提到對沒有美國的TPP興趣缺缺,使外界對TPP-11的前景更不看好。但在安倍與日本的不懈努力與強烈的意志貫徹下,終於使得TPP-11逆風而起。

雖然目前還有加拿大的保留態度需要處理,但加拿大立場與此時其與美國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時機有關,(渥太華不希望在NAFTA談判時被華府要求比照TPP-11條款對美開放,使其自失談判籌碼。墨西哥也有類似考慮,但程度較輕微),因此不是反對TPP。加上原先預計會反對的紐西蘭也轉為支持,因此在2018年獲得六國同意而先行啟動的機會變得很大。

中國原先力推RCEP就是針對TPP而來,在美國退出重挫TPP動能後,中國也把精力放在「一帶一路」計畫上,而東協在2015年底成立經濟共同體後,也把重點在推動「東協經濟共同體AEC」,RCEP反而變得沒人理睬,與TPP-11被日本力推的態勢有天壤之別。

對處於迷茫狀態的亞太區域來說,CPTPP成局無疑對區域經濟整合提出了新方向與強心針,標示了自由開放的經濟秩序,不是其他基建硬體的跨域工程,還是亞太經貿連結的主要模式,CPTPP無疑在亞太經貿整合的模式競爭上已略勝一籌。APEC宣言是否有談到CPTPP就不是重點了。

美印支持印太戰略,安倍民主鑽石獲得背書

在川普啟動其亞洲行前,國務卿提勒森在10月一場於CSIS的會議中就提到「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國家安全顧問麥瑪斯特在川普亞洲行前的記者會上也說,建立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區域,是其此行的三大目標之一。可以看出「印太戰略」正式成為川普政府亞洲戰略的一環。由於川普政府至今沒有提出什麼外交戰略(除了一再批評過去的作法),因此這個印太戰略就引發關注。

美國政府將印度洋-太平洋聯繫成為一個戰略設計場域,在歐巴馬政府第一任時(2011年)就已出現,而這與當時的「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相關,只不過這個戰略是連結美、日、澳與東協的美國盟邦/友邦,是在已經制度化的「美日澳二加二」,再加上美國在東協的盟友,以整合第一島鏈到麻六甲海峽的設想。此時印度還不在其中。

歐巴馬第一任就有的印太戰略構想,固然是被2010年中國在東協外長會議宣稱南海與東海是其核心利益所刺激,但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還不如今天這麼積極,加上印度還是由主張不結盟的國大黨主政,不願進入美國重返亞洲的藍圖中,美日澳合作沒把印度放入並不奇怪。當時五角大廈對於中國「反介入/區域禁制 Anti-Access, Area Denial」策略,是回以發展空海一體戰(Air-Sea Battle),以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區別不同的作戰方式與資源配置。因此這個「印太戰略」在當時還是著重於西太平洋與南海的連結,並沒有真正包括印度洋。

在歐巴馬第二任時「重返亞洲」被更名為「再平衡」,更集中關注東海與南海,五角大廈也不再用「空海一體戰」概念,更多將資源投注在「第三抵銷戰略The Third Offset」上。反而是亞洲政局的變化,使得「印太戰略」出現新的意義,以及新的領航者。

2012年底安倍擔任日本首相,2013年9月澳洲政黨輪替,友中的總理陸克文下台。2014年5月印度國大黨選舉慘敗,莫迪任總理籌組人民黨內閣。在十八個月內,日本、澳洲、印度都出現對中國態度強硬的領導者,也對習近平高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民族主義論調極為憂心。

日本、澳洲、印度出現的新領導者屬性,使得安倍在2007年提出的「美日澳印民主鑽石同盟」第一次取得這些國家領導者的認同,而中國在南海、東海、中印邊界、以及印度洋的活動則迫使這幾個國家結合更緊密,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計畫是讓美日澳印進一步結合的最後一個拼圖。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將東海、南海、印度洋、印巴等爭議通通聯繫起來,當年安倍的鑽石同盟就不再被認為是圍堵中國製造緊張的夢靨,而是各國面對中國在改變現狀時的必要自保作為。

領導民主集團的世界領袖:亞洲安倍,歐盟梅克爾

同樣都講到「印太戰略」,但川普政府較歐巴馬政府對促成「美日澳印」四方合作更有意願。這與歐巴馬政府後期還在與伊斯蘭國纏鬥,因此對要與遜尼伊斯蘭派之巴基斯坦對立的印度合作,以及可能會讓中國對反伊斯蘭國採杯葛度,使歐巴馬政府相當謹慎。但伊斯蘭國在川普上台沒多久瓦解,加上國防部已視中國在十年內將成為美國最大的敵手,民主鑽石既可以卸掉美國的負擔,又能牽制中國崛起,華府自然更願接受「民主鑽石」的構想。

除了美國高層多次提到印太戰略,第一次的美日澳印(局長級)會談也於11月12日在馬尼拉舉行,形同美澳印以實際行動對安倍的想法背書,顯見此構想已進入發展階段。民主鑽石從十年前的個別倡議,到今天變成影響亞洲地緣局勢演進的重要想定,與安倍旺盛的領導能量直接相關。

從美國對以民主鑽石為基礎的「印太戰略」給予支持來看,可能華府還沒有自己的想法,或是華府就是採取安倍的看法。由於安倍也成功推動了TPP-11成局,未來這兩者可能會主導亞洲在經濟與安全領域的發展方向,以民主鑽石為核心的印太戰略以及TPP-11,就構成了安倍構想(Abe Doctrine)的基本內容。

安倍構想獲得亞太國家支持,使得安倍晉三從日本首相一躍成為領導民主集團的世界領袖之一,與歐盟的梅克爾相埒,影響力更超過當年恥笑日本只是電晶體推銷員的法國。由於歐盟現在自顧不暇,可能安倍會比梅克爾在國際上展現更強勢領導力。

亞洲版北約雛形出現?

固然「安倍構想」需要美國在亞太的持續存在以及強大的美日同盟,但安倍構想的屬性還是與傳統的美國亞太戰略有差異。美國傳統的亞洲政策是以美國為軸心,沿著美日、美韓、美澳、美菲、美泰等雙邊同盟,輔以非盟邦友邦(新加坡、台灣等)所結構的扇形架構為其戰略支撐,其後雖出現以美日同盟為核心,與澳洲、韓國、印度等發展出多個三邊合作關係,但還是維持扇形結構,只不過從以美國為軸心轉換為以美日同盟為軸心。

「安倍構想」的美日澳印核心合作,包括了既有的美日澳三邊同盟以及非美國盟邦的印度在內,已經跨越了美國盟邦的藩籬。即便這個四邊合作還沒出現具體的軍事同盟,也需要良好的美印關係為依託,但這與日本外交傳統的美日同盟中心論或是聯合國中心主義都極為不同。光是在基本的情資分享與實質的操作及演練上,就會與沿著美國同盟關係所發展的合作體制相當不一樣。

固然具體的合作還是會沿著美國扇形安全架構所建立的機制與網絡,但要將非盟邦的印度,甚至未來還可能包括越南與其他非盟邦國家時,美國與這些國家情資合作的體制建構,肯定遠遠比不上美國與既有盟邦的關係,如要沿著美國鋪墊的體制發展合作時,一定會遇到要整合美國盟邦與非美國盟邦的體制問題。這也意味著「美日澳印」合作如要持續,甚至如其內若干國家所期待未來還要包括越南、新加坡、甚至是台灣等在其中時,很可能必須發展出一個新的機制,這也是為何有人會認為「民主鑽石」如持續發展可能會帶來亞洲北約的重要原因。

預期「一帶一路」與印太戰略的競爭會大幅升高

習近平在十九大政治報告將南海建設視為其重大功績,更把「一帶一路」修進黨章與放入十九大政治報告中,可見中國對「一帶一路」的計畫會長期化,不因習近平的去職而止息。

因觸發「印太戰略」的正是「一帶一路」,特別是海洋絲綢之路使日本與印度瞭解到東海與印度洋事件會彼此影響。日本需要知道中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動態以估算其對東海與南海的影響,印度也急迫想知道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戰略部署,以了解北京對印度洋軍力投放的時間與能量。

可想見「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的競爭會更熾烈,即便美國因內政紛擾而有些不知所措,「安倍構想」更離不開美國,但安倍已成功使美國為其戰略背書。因此習近平的中國夢撞上安倍構想,重演戰國時代蘇秦合縱對上張儀連橫的戲碼,習並未因川普的躁進而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