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孵出興櫃生技股王 揭郭董未來布局

產業動態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花8年時間孵出的首隻生醫小金雞,終於在11月23日掛牌。

它是隸屬於鴻海樂活養生健康次集團(M次集團)的康聯生醫(簡稱康聯),登上興櫃首日,股價便從136元衝上240元,成為興櫃生技類股王。

雖然,和鴻海年收入逾兩兆的手機代工業務相比,康聯去年營收才約4億6千萬元,但郭台銘對生醫產業始終懷抱興趣,不管是與中國華大基因合作、投入癌症基因檢測市場,或赴美蓋智慧醫院,都能看出他的野心。

而康聯掛牌,其實也是醞釀多時的結果。

科技背景強,搭精準醫學熱

2009年,鴻海和臍帶血大廠訊聯合資成立康聯,跨入健檢市場,之後訊聯退出經營,鴻海旗下創投則持有康聯逾6成股權。兩年前開始便由M次集團總經理、康聯董事長吳良襄主導掛牌進度,如今成功打響第一炮,M次集團底下亦有其他公司正規畫上市,企圖成為鴻海本業外的一支新軍。

康聯之所以能在掛牌首日成為興櫃類股股王,主要原因,是搭上當前全球都在關注的「精準醫學」趨勢。

「很難找到有同業可以跟它完全類比,」國泰證期投資顧問處經理蔡明翰觀察,生技類股中,比起製藥、醫材廠,康聯兼具醫療和科技業背景,強調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個人化醫學服務,還跨足基因檢測、試圖提升診斷的準確度。

據研究機構Credence Research估計,全球精準醫學市場產值從2016年到2023年,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2.3%,屆時產值將超過982億美元,全球從生醫業者到蘋果、Google等科技大廠,都在進軍精準醫學產業,總是跟著客戶找機會的郭董,自然不會錯過這塊成長中的大餅。

尤其,鴻海所具備的龐大資源,則是投資人看好康聯的第2個原因。

集團資源多,節省技術成本

「從儀器、設備製造到數據分析,未來不管硬體或軟體,都需要科技廠商投入。」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說。

也因此,康聯不只有鴻海資金協助,其所提供的個人健康管理服務,為了解讀客戶的生理數據等各項資料,需要的大數據運算、分析能力,就能透過集團內其他單位協助處理,省下自行開發的成本與時間。

此外,今年4月,鴻海與夏普聯手,投資近3億9千萬元取得夏普生命科學公司百分之百股權。而夏普內部具備的生物檢測技術,也有助於康聯強化在精準醫療上的布局。

除了技術支持,鴻海百萬員工,也成為康聯最穩固的客群。

員工成客戶,營收獲利穩定

光台灣,鴻海員工就超過6千人,康聯公開說明書顯示,台灣專業健檢診所平均每人年消費金額達1萬7千元,以此推算,鴻海台灣員工每年健檢費用上看1億元,而兩年前成立的深圳康聯,則是為了有機會服務鴻海在中國的130萬員工,「它光做自己人的生意就做不完了。」一位大型醫院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表示。

但,健檢畢竟是一次性生意,為了增加財源,康聯用健檢當入口,蒐集客戶健康數據,進而提供客製化的體重管理、紓壓、睡眠檢測等服務,試圖找出與其他醫院、健檢診所不同的市場定位。如今,透過蒐集客戶數據所產生的收入,已占康聯整體營收的45%,成為最主要收入來源。

在法人看來,經鴻海資源挹注,不管健檢,或是康聯旗下兩家公司康誠、康儀所負責的生物檢測、代理歐美大廠感染症臨床微生物產品等業務,都使康聯的營收、獲利,比話題性高的新藥公司來得穩定,同時也比醫材、學名藥廠更有未來性,兼具兩者優勢,因此容易獲得市場青睞。

一位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就說,搭上國際趨勢、鴻海背景、又有獲利,加上生技類股可能在經歷兩年低潮後開始反彈,以及掛牌蜜月行情,種種內外部因素,使得康聯掛牌至今才4天,股價就漲了近62%(統計至11月28日)。

即便後市看好,但蔡明翰建議,目前康聯的本益比已超過40倍,相較多數生技股已屬偏高,投資人最好等本益比回到30倍以下再買進,才是比較安全的時點。

康聯身為郭台銘生醫版圖的領頭羊,未來能否創造更大效益,就看它能多快整合產業鏈、提供差異化服務,從集團的羽翼中獨立茁壯。

原文作者為康育萍,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1568期。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商業周刊》,全文連結:https://goo.gl/axWL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