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威權象徵「中正」路名、校名要移除?府院:沒這回事

轉型正義

立法院三讀通過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中規定,「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或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之。」從文義上解讀,現存各種與蔣介石「中正」為名的學校、機關、道路、村里名牌、戶口戶籍,甚至錢幣可能都要被改,形同創造浩大工程,也引發質疑和批評聲浪。

地方首長對改名都持保留態度

連台北市長柯文哲都說,他支持轉型正義,但怎麼做還是要討論,搞成勝利者的正義就失去意義了。包括桃園市長鄭文燦、嘉義市長涂醒哲等綠營執政首長也都說,條例並未直接涉及路名或公園名稱更改議題。雲林縣長李進勇認為,更改路名、校名牽一髮動全身,待政策明確再視地方需求研議。

不過,政府官員馬上跳出來否認相關說法,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說,沒有這回事,這是製造對立。政院的工作是要還原歷史真相,並維護白色恐怖受害者權利;至於道路或校名要不要改名,就不是行政院的事。

綠營官員首長紛紛出面滅火,兩蔣陵寢、校路名不更動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則說,包括校名、路名都已存在數十年,是當地道路或學校的象徵,在地人民、校友早已產生密不可分的情感,所以改名更茲事體大,絕不可能說改就改。頂多是銅像、中正紀念堂等刻意創造出來紀念威權統治者的產物,才可能被處理到。

柯建銘說,促轉條例只針對出現於公共場所的威權統治者象徵,應予移除、改名,如移除蔣介石銅像到慈湖,但兩蔣陵寢不可能動,「不會去挖人祖墳」。促轉會都還沒成立,就說全部的學校、路名要改名,他批評這是做政治操作。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也出面滅火,強調事情總是有個優先順序,真相的釐清諸如不當審判、人權壓迫的史實都還沒調查完成,哪裡來其他的處置措施?這是邏輯問題。而條例當中明定一定要處理的,是包括威權時期不當審判、人權壓迫等等有必要釐清真相或者還歸人民權益、名譽的部分。

教育部長想改學校名,隔天改口

面對外界質疑,政府官員首長紛紛澄清釋疑,只是也有首長例如教育部長潘文忠不小心「表錯情」,他先在促轉條例通過隔日表示,學校也符合公共場所的建築範圍,因此將依法適度更名或清除威權象徵,後續將與各地方政府與學校研商。

根據教育部統計,全台共有35間以中正、介壽為名的學校,包含18所國小、7所高中、4所高中職,以及中正大學。以介壽為名的中、小學也有5所。不過,在中央與各地方首長都澄清後,潘也改口表示要由促轉會規劃與調查,相關部會再參考促轉會的決議,顯示法令似乎還有解讀空間。

中正紀念堂轉型,文化部已開始討論

中正紀念堂即是「促轉條例」中所指的威權象徵代表建築,也是轉型正義倡議者的具體實踐的最大標的物。主管的文化部長鄭麗君也宣示,「清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是促轉條例的重點之一,促轉條例將成為中正紀念堂轉型的法律依據,文化部會依法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

文化部近日已開始討論,有關中正紀念堂轉型的諮詢委員運作事宜。後續文化部也會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修法草案。鄭麗君說,她有信心在經過社會討論後提出的「中正紀念堂組織法修法草案」,未來應可在立法院獲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