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檢討受害者! 近8成幼童有受暴經驗卻不敢求援

社會議題

「家,是每個人心中最安定的避風港。」

不過,這句話真的是用於所有人、所有家庭嗎?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調查數字,每3個婦女就有1個經歷過家庭暴力或性暴力,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科長林春燕也表示,台灣的數字也不亞於國際平均,約4個女性就有1個有遭暴經驗。而在幼童方面,也發表了讓人震驚的數字,2至5歲的孩童中將近8成曾有過遭暴經驗。

世界公正,導致檢討受害者

由衛福部所指導,婦女救援基金會與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合作,進行「台北市防暴社區宣導與預防」推廣,並舉行成果發表會。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范情提到,其實許多受暴婦女與兒童都有向身邊親友、長輩求助的經驗,但由於被冷處理,從此便不再求助。

「她被性侵,一定是因為不懂得保護自己」、「會遭受家暴應該自己也有問題吧!為什麼不想辦法脫困?」你是否也曾有這樣「檢討被害者」的心態?明明受害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但許多人總會不由自主出現檢討受害者的心理表現,心理學家 Lerner分析,人類在聽聞悲慘事件時會出現檢討被害者的心態主要能歸因於兩大因素。

多數人普遍堅信「世界是公正的」:單就華人社會而言,便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等俗諺。 Lerner強調,人類會希望自己的行為有一個合理對應的結果,因此行善就會有好報、作惡就會得惡報已為普世價值。不過也因為這種信念,若一個人沒有做壞事卻招來惡果這種事,對許多人來說是不可置信的,因此便會藉此找一些端倪來解釋這些「不合邏輯」的現象。

人傾向找出理由,說服自己能逃過不幸:由於家暴與強暴事件等發生,會導致多數人對世界公平正義失望,因此常見有人在這些事件中,找出一個理由說服自己,以維持腦中的信念,藉此說服自己往後不會遭遇這些不明就裡的不幸。

別按兵不動了!一個關心能拯救一個生命

「不要以為暴力離你很遠,說不定你身邊也有人在遭遇」林春燕提醒。自《家暴防治法》1999年設立以來,衛福部、警政單位等相關機關一直致力於家庭暴力的防治與預後。不過,林春燕也提到,警政單位能做的很有限,社工即使兩、三天探視一次,對於每天生活在暴力底下的婦幼來說效益仍不大,因此衛福部也積極與各民間團體打造社區互助的「社會安全網」。

婦援會與北市家暴防治中心合作推動友善路人甲運動。(攝影/薛如真)

范情強調,社區互助的能量遠比想像的大,因此發起「友善路人甲」的活動,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對於身邊的暴力事件都可以多些關心,以主動關心的方式介入終止暴力,徹底落實家暴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