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和爸媽吃頓飯...請給偏鄉孩子翻轉未來的可能

教育議題

「如果有機會,我想帶媽媽和阿嬤一起去看晚上的櫻花,再一起吃頓晚餐。」10歲時的你,是不是每天還在「媽媽10塊」?父親早逝的亮亮,由印尼籍新移民的媽媽與已高齡70歲的奶奶扶養長大,問起他的願望,亮亮想了想這麼回答。

兒福聯盟今日(11日)公布「偏鄉孩童課後生活照顧與學習狀況」調查報告,呈現偏鄉的弱勢孩童在下課後,無論是生活上與學習上的困境,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副董事長陳國世也到場支持。除了基金會代表外,在台中市和平國小擔任主任的詹政宏、湯小雯也帶著3個孩子到現場,表達偏鄉孩童的處境。

兩成孩子無法天天見到父母

根據兒福聯盟所提供的調查數字,在偏鄉地區,大約有20%的父母平常在外縣市工作,無法每天回家看孩子,也有五分之一的孩子除了學校的營養午餐外,每天需要自行料理早晚餐。

基於以上現象,許多偏鄉地區學校為保障孩子在下課時間也能有正常的學習空間,便發展出「課後照顧」的機能,提供課後輔導、社團課程等等活動,讓孩子能有個棲身之處。

也因為少子化現象,偏遠地區人口外流嚴重,多數偏鄉小學的學生數不多,也因此在校師生也容易培養情誼,亮亮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亮亮的媽媽平時在工廠做大夜班,無法天天回家,為了貼補家用,阿嬤平常也在外撿拾回收物,即使在家,兩人也因為不識字無法教導亮亮課業。

老師發現這些狀況,便讓亮亮在下課後留下來課後輔導,也因為長時間相處發現亮亮在節奏感上的天賦,讓亮亮加入舞蹈社團打大鼓伴奏。越來越有自信的亮亮興奮地說「我希望讓媽媽和阿嬤看到我的表演!」也從中獲得許多成就感。

師代父母職!學生都是他們的孩子

「我們那裡有個孩子叫小芸,因為父親突然走了,在她畢業前,我們每天都會接送她上下學,希望她不要常常想起爸爸不在了…」在和平國小擔任輔導主任的湯小雯不捨地說。

由於偏鄉地區的父母時常出現工作繁忙無法日日返家的現象,許多學校已出現「師代父母職」的現象。調查數字顯示,偏鄉地區高達九成的孩子希望能每天和爸媽一起吃飯,微小的心願卻難以達成。因為如此,詹政宏、湯小雯夫婦在學校為這些孩子準備早晚餐,讓他們在學校一起吃飯,能夠暫時忘卻孤單。

不過,做這些事無法單憑愛心就化解一切困難,調查數字顯示,近三成樣本學校認為申請到的資源不足以因應孩子需求。擔任教導主任的詹政宏平日除了教學事務外,也一肩扛起向外找資源的責任,除申請公部門的經費外,也和兒福聯盟合作,透過兒福聯盟的援助來幫助這些弱勢孩子。

問起家住市區兩人會不會覺得苦,乾脆到家附近的小學謀職就好,兩人笑了笑說「我們走了,就沒人撫平孩子們的孤單了,他們更需要我們」。

從你我做起,給偏鄉孩子看見未來的可能!

「我始終相信,教育才能給這些孩子翻轉未來的機會!」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說。陳國世談及,自己小時候也多虧哥哥姊姊在家務農,犧牲自己讓他念書,如今才能讓他來回饋社會,肯定教育對偏鄉孩童的重要性。

陳麗如表示,目前民眾在捐助公益時大多仍僅考量到「溫飽」的層面,天災人禍時民眾的捐助也會集中過去,讓資金籌措更不易。但在溫飽之後,陳麗如強調教育才能讓孩子得到翻轉階級的可能,呼籲能有更多民眾願意從小額做起,一同給孩子們有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