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鬼船與北朝鮮危機

國際政治

如果以北京的十九大作為切換北朝鮮核危機與東北亞局勢的分界點,十九大之前這一整年的東北亞局勢,基本上是建立在北朝鮮與美國基於北朝鮮脫離中國依賴的共同戰略利益下,雙方藉著表面對抗背後的隱性勾結,進而鋪陳美國在東北亞軍事與外交戰略前沿推進的合理藉口。

這個隱性勾結存在的條件之一,就是中國在十九大之前必須不計代價安定政局的明顯需求,使得北京政權對於不管是美國在朝鮮半島佈置薩德反飛彈系統,或是面對聯合國對北朝鮮核子試爆經濟制裁的執行,都因為對於國內政局維穩的壓力而動輒得咎多所顧忌。

川普給習大面子,北京難用「對抗」處理東北亞問題

十九大之後,外交戰略系統逐漸回魂的北京政府,顯然急於想在東北亞局勢當中快速尋得具戰略高度的新切入點。偏偏川普在11月初一場給足習總書記面子與中國民族自信的北京訪問秀,表面上是給十九大之後大權在握的習近平錦上添花,實際上卻是讓不論是中國官方或是民間輿論頓失了以對抗思維重回東北亞局勢的合理藉口,進而使中國外交體系被迫退縮回只能以對北朝鮮經濟制裁的強度作為東北亞外交斡旋的籌碼。

同一時間,美國軍方史無前例地派遣三艘航空母艦參加美韓聯合軍演,除了是在東北亞海域對周邊國家展現軍事實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測試自薩德反飛彈部署之後的南韓輿情與中韓關係。

在南韓內部,儘管現任總統文在寅過去普遍被認為是外交傾中立場的政治人物,但在當前的朝鮮半島局勢下,南韓軍方同時面對北朝鮮威脅,日本強化軍事防衛力,以及美國持續減少陸上駐紮美軍的多重因素,主張將南韓的軍事佈局由防禦轉為攻擊的重大呼籲,不但凸顯了南韓政府與軍方之間的利益矛盾,也讓南韓政府想要依循過去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的外交操作產生變化。

航母聯合軍演測試薩德之後的南韓輿情與中韓關係

從美國的角度而言,中國十九大之後的東北亞局勢基本上是進入收網的階段。只是這個網該怎麼收,什麼時候收,就是另一個層面的考量。收得急了,把北朝鮮逼個魚死網破當然不是好事;收得慢了,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和俄羅斯從中作梗來分一杯羹的要脅空間就大增。畢竟金正恩政權的存在與否,還是得從美國的國家利益最大化來做整體考量。

這個時候,11月下旬的北朝鮮士兵在非軍事區叛逃的事件就非常的關鍵與戲劇化。

身中數槍的北朝鮮士兵在被搶救的手術過程中,腹中被發現的大量寄生蟲,除了直接顯示北朝鮮的公共衛生條件落後之外,同時也暗示北韓在化學肥料的供應基礎上產生了相當大的缺口。

同樣是11月下旬至12月初,在日本接連發現北朝鮮的破舊漁船漂流至日本海岸,當中甚至有載著屍體白骨的無人「鬼船」。這些跡象都同時顯示,北朝鮮政權要平安渡過這個寒冬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美務卿突拋出願與北朝鮮無條件直接談判

正因為這些線索的意外被揭露,使得北朝鮮在自9月份之後與中國十九大期間沈寂的飛彈試射再啟,11月29日試圖再以火星十五型飛彈試射來升高區域局勢。但是意外暴露證實極度民生匱乏的北朝鮮,即便金正恩在飛彈試射之後面帶笑容的登上長白山頂,顯然繼續試圖以戰爭威脅來作為籌碼的北朝鮮已經時不我予。

有趣的是,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於12月上旬再度提出願意與北朝鮮無預設條件直接談判的談話。

儘管白宮旋即否認這是川普總統的授意,但在蒂勒森依然擔任國務卿的事實下,這仍然是美國官方對北朝鮮正式發出的訊息之一。這也再度證實美國自川普上任的這一整年的佈局,是以打破過去在北朝鮮議題六方會談的多方要脅架構,建立美國與北朝鮮直接對話的機制作為階段性目標。

餓狼或瘦犬?金正恩要核武還是政權存續?

在這個當口帶著超過250位企業主前往北京訪問的南韓總統文在寅,顯然就是在不對的戰略背景下進行無效的外交動作,於是被惱羞成怒的北京高層戰術性的羞辱也就不是什麼意外的事。

下一個階段,就看這個冬天聯合國的經濟制裁與美國的等待能不能讓北朝鮮從一頭餓狼變成願意馴服的瘦犬。而美國與北朝鮮下一個階段的競合,將會是在北朝鮮擁核、非核與金正恩政權存續與否的博弈矩陣當中找尋可以互相折衝的空間。

這又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模式與博弈新局,就讓我們繼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