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超載的海航正響起墜機警報?

中國企業

過去幾年來中國海航集團憑藉高度財務槓桿手法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購併活動,由原本一間位處海南島的地方航空公司,迅速膨脹為一隻業務橫跨運輸、旅遊、飯店與金融等領域的龐然巨獸,然而隨著中國政府開始積極針對國內金融體系進行去槓桿化的動作,如今的海航集團已猶如一架嚴重超載的飛機,若再不做出緊急處置,恐怕將面臨隨時可能墜毀的危險。

暫時性的流動性問題

根據路透社(Reuters)的報導,上周五(12月22日)中國的中信銀行在一份公開聲明中揭露,最近海航集團正在面臨暫時性的流動性問題,其中包括集團旗下的海南航空控股在償還一筆商業匯兌本票時遭遇了困難;中信銀行在聲明中顯露出對於此事的擔憂,並表示正在與海航集團協商來解決這項問題。

對於如今不論是在海內外都受到高度關注的海航集團來說,這項聲明無疑使得該公司的財務安全性再度受到外界的矚目,不過海航隨即也發布聲明澄清,有關海航正面臨流動性問題的說法並非事實,而該公司正透過買回未到期債券的做法來降低負債比率,並積極剝除那些非屬集團核心的業務,希望能藉此減輕投資人的疑慮。

自從2016年以來,海航集團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進行購併活動,在陸續完成總值超過500億美元的多筆交易案之後,如今的海航不但變身為業務橫跨運輸、旅遊、飯店與金融等領域的跨國性集團,甚至還成為了國際連鎖飯店希爾頓(Hilton Worldwide Holdings)以及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背後的最大股東,不過樹大招風的結果,就是外界開始針對海航集團的股東背景與舉債經營手法進行更為嚴格的檢視。

加發短期票券來維持資金周轉

在今年6月,中國政府要求國內主要銀行針對給予海航集團的貸款部位重新進行檢討,此項政策明顯促使國內銀行開始緊縮海航的銀根,並導致該公司必須透過加發短期票券來維持資金的周轉。

上個月海航集團旗下多家子公司在國內發行了總額50億元人民幣,票面利率大約都落在7%附近的商業票據,另外集團旗下在香港掛牌的海航集團國際公司則是發行了一筆金額為3億美元的1年期債券,票面利率更是驚人的8.875%,被業內人士形容為「嚇死人的高」(scary high)。

除了在國內面臨到籌資困難的問題外,海航集團在歐美各地也被政府機關與往來企業用放大鏡檢視,包括原定收購避險基金公司SkyBridge Capital的計畫遭到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的否決,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開始針對海航集團在德意志銀行的持股進行調查,另外高盛原本要替海航集團負責旗下IT外包公司文思海輝(Pactera)在美國掛牌上市的工作,但最後由於該案未能通過高盛內部的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要求,因此高盛已在今年9月宣布終止雙方的合作。

負債權益比呈現大幅改善

不過對於外界擔憂海航集團財務安全性的疑慮,海航在聲明中特別提到目前集團的整體負債權益比(debt-to-equity ratio)只有59.5%,與7年前的82%相較已經呈現出大幅改善,另外海航也強調集團仍舊與包括瑞銀(UBS)、巴克萊(Barclays)與摩根大通(JPMorgan)在內的多家國內外銀行維持著合作關係。

另一方面,海航的高層主管在上周也向路透社記者透露,海航集團正在積極剝除旗下非屬集團核心的業務,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賣掉了超過100個非核心業務單位。

事實上,此舉也顯示出如今的海航集團正在步上地產開發商萬達集團的後塵,必須透過積極變現資產來減輕集團內部的財務壓力,但不論是萬達或是海航能否安然度過這場因為中國政府去槓桿化政策所引發的危機,最終恐怕仍然有待時間來加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