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安穩誰想要抗爭?環境運動居民道出背後的心酸

環境議題

經濟的成長帶來環境的變遷,一旦人們賴以維生的生態環境遭受到破壞,甚至污染,居民走上街頭表達訴求的畫面也就愈來愈習以為常,這些年來就是如此。這一場又一場的環境抗爭運動也許對大部分人而言,距離相當遙遠,感受並不深,但對於那些被不當開發案逼迫而踏上街頭的人民來說,過程中的每一刻都歷歷在目、難以忘懷,而這每一場抗爭現在通通都被記錄了下來。

環境法律人協會22日在環保署前舉行《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新書發表會,地點卻不是選在常見的會議場地,而是在環保署前、車水馬龍的人行道上。因為有許許多多的民間團體過去為了環境保護,從台灣各個不同的角落,聚集到環保署前傳遞心聲,這裡不僅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更是和他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環境律師為何總是不多?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律師張譽尹回憶起過去多起環境訴訟的案件,娓娓道來地說,打環境訴訟其實沒有什麼錢賺,還經常要陪著當事人到中南部到處跑,瞭解實際狀況,相當耗體力、耗時間,這也就是為什麼致力於環境訴訟的律師人數總是多不起來。

然而,張譽尹指出,環境法律人協會在2014年舉辦首場環保律師培訓班,當時有16位學員,就是希望促成年輕律師投入全台各地不當開發個案的環境訴訟之中;另外一方面,環境法律人協會也盼能將環境運動從街頭走到法院的歷史留下系統性的紀錄,作為歷史的標記,因此將紀錄轉換成為書——《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環境運動》,從這個標記往回看,會看到10個案件法院見解的演進;看到地方人民論述的進步、抗爭技巧的演進,更看到環保署本身在公民參與、資訊公開的進步。

「希望這本書可以真正成為這幾年來的一個標記,但這只是逗點而已,不是句點」,張譽尹盼望,能有那麼一天,環境不再被不當開發的行為剝削,不再被政商資本所霸佔,所有致力於環境保護的人都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活動進行到一半時,環保署長李應元特別從環保署的會議中,抽出10分鐘下來說句話,他先是感謝環境律師、團體朋友在寒冷的天氣裡願意來付出心力守護環境,同時也說,未來無論是水污、空污、廢棄物污染、工業污染等種種問題,都還有賴民間社會的朋友共同來努力,讓環保署可以更有力量來推動環境的保護,給子孫一個永續的環境,「地球只有一個,台灣也只有一個」。

李應元的談話言簡意賅,他同時表示將認購100本書分送給學校,讓新生代能感受到台灣各行各業都有人在關心環境。此話一出,同樣也獲得滿堂彩。

李應元從會議中抽空下來活動現場致詞,同時喊出環保署將認購100本《抗爭》。(攝影/王子寧)
「抗爭不是大家願意的」

而除了許多的律師來到現場外,臺中市后里區農業與環境保護協會為中科三期案件的當事人也都前來發表會,前會長廖明田指出,因為中科三期跟一些不當開發案造成后里的污染很嚴重,所以他們才需要抗爭;里長馮詠淮也說,早期后里人沒有意識到環評的重要性,直到七星園區開發,才發現這麼重大的案件竟然都沒有顧慮到地方在地民眾的健康風險,因此才由廖明田發起組成協會,共同來守護環境。

「今天看到《抗爭》這本書,我很高興,因為這本書做了所有我想做的」,居民代表王婉盈回憶起過去參加環評會議,地方居民及農民每次都要遠從后里北上參加會議,不僅要自掏腰包還要放下所有農事,相當辛苦,也可以說是非常弱勢的當事人。因此,一路以來,她為了應對行政機關的3分鐘發言限制,做了許多的功課,每一場會議都要寫下滿滿的筆記,讓農民知道怎麼樣做最有效率且有進展的發言。

然而,王婉盈也忍不住說:「抗爭不是大家願意的,一想到要打訴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口袋裡的錢不夠...」,但是問題來臨又能奈何,大家只能面對。感謝許多律師發揮法律專業來協助在地居民與農民,希望未來能不要再有在環保署前抗爭的場面出現。

詹順貴:環保署若做得不好,歡迎繼續抗爭

而同樣是環保律師出身,但現在轉換身份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站到台上時帶著笑容,一開口就說:「今天我站在這個位置,代表環保署,如果我們做得不好,歡迎大家繼續來抗爭,完全不用留情」,旋即引發台下一片掌聲。

不過,詹順貴也強調,環保署會盡力做好環境把關,做到比過去更有實質進展,「這是我承諾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地方」,希望未來可以不要讓開發行為地區的居民、環保伙伴這麼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