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種的茶連吳寶春都慕名來買!在新北市種有機茶的故事

農業經濟

對種茶與製茶技藝的傳承堅持,讓返鄉復耕的青年越來越多,也讓喝有機茶的風氣漸漸形成,在新北市就有三峽白茶、三峽碧螺春、三峽蜜香紅茶、坪林包種茶與石門鐵觀音等有機茶,每個地區都有其茶藝、茶道與茶文化,此時此刻,在裊裊茶香中靜靜存在著。

周業斌:傳統、數據與機械化的現代農業

或許已經沒人知道了,林口產茶量最大時,曾經占大臺北地區產茶量的一半,隨著林口的開發,茶園逐漸變成高樓大廈。在林口種茶的第四代周業斌,是農業科班出身,他期盼能藉由有機種植,讓林口過去的名產──龍壽茶,再度發光發熱。

自小就跟著父親種茶的周業斌,學習歷程一路都是農業相關,中興大學農業研究所畢業後服兵役,退伍之後因緣際會跑去賣農藥、肥料,反而因此更了解臺灣農業是如何過度依賴農藥。他常跟父親說農藥能不放就不放,在他的影響下,家裡的茶園早在8年前就不用農藥、化學肥,4年前他決定返家接下茶園,自家茶園從慣行轉做有機也更順利了。

周業斌認為數據化、機械化與傳統方法的結合,是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式,今年4月底通過有機驗證後開創個人品牌,並以害蟲剋星螳螂當logo。對他來說,種有機茶雖然辛苦,但有機種植讓他的茶葉品質提升了,消費者也因口碑行銷變多了,他在永續經營的路上,也因此收穫無價的友善土地之道。

李昌峻:堅持只採收7天細芽嫩心製好茶

三峽自古就是碧螺春的重要產地,身為種茶第四代的李昌峻,看到年輕一代都不願意接手茶園,讓三峽的茶園逐漸沒落,因此決定要復耕自家茶園,並且要種讓客人能安心品嘗的好茶。他以有機方式種植,同時回到學校學習專業行銷及新的農業知識,期盼自家種的茶有一天能成為北臺灣十大有機茶之一。

民國101年李昌峻開始以有機方式種茶,103年通過有機驗證及有機加工驗證,又於今年取得綠色保育標章。其實這一路走來相當辛苦,病蟲害防不勝防,最後還是因為把環境營造好了,吸引各式生物昆蟲聚集所形成的自然生態食物鏈,逐漸抑制了病蟲害的問題。

李昌峻全家都種茶,他一年只休息兩個半月,可以說天天都在茶園。他堅持以人工採收7天的細芽嫩心製茶,甚至製茶也自己來。碧螺春、柑橘蜜香紅茶、GABA茶與桃栗白茶是他家的招牌,除此之外他還推出有機茶粉,連知名烘焙師吳寶春也慕名而來向他購買。從決定復耕到開發出各種茶商品,李昌峻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楊清章:傳承茶種育苗及技術交流的專業

在新店區屈尺,群山環繞還有新店溪蜿蜒而過的文山農場,其前身是日治時期由當地仕紳提供土地設立的「茶葉指導所」及「種豬繁殖所」,其中的「茶葉指導所」部門,專司茶種育苗繁殖及茶作技術的交流傳承。

民國47年,政府在文山農場成立茶葉研習所,主要工作在茶種育苗、製茶和推廣茶文化。隨著近年國內休閒生活風氣的盛行,文山農場轉型為休閒農場,部分茶園更闢為景觀綠地,但原有的老樹並沒有破壞,農場內現在還能看到不少百年老樹與百年製茶廠。

文山農場業務組長楊清章表示,農場有近20年沒有噴灑農藥,從慣行轉做有機並通過有機驗證沒有經歷大波折。目前農場不僅生產有機茶,也結合園區的多元化設施發展各式茶文化體驗,許多學校、公司都喜歡到文山農場舉辦各式活動。園區內除茶區外,還有露營區、運動場、游泳池、活動中心與製茶廠等各項設施,遊客到農場參觀時不只可享受大自然的芬多精、了解製茶流程,還能選購健康好茶,一舉數得。

余三和:坪林茶葉產銷班「喝茶護水庫」

余家自清末時從漳州到臺灣,到余三和已經是第五代了,余家祖先在坪林種茶的方式是手工採茶、不施肥,就如同現今的自然農法。時至今日,在翡翠水庫上方的坪林,由余三和帶頭喊出的「喝茶護水庫」,不僅不汙染土壤,也間接延長了水庫壽命,另外,他倡導的不用除草劑的「草生管理」耕種,正風風火火進行中。

余三和最早是在臺北開茶行,因接觸推廣有機的慈心,認為自己應該返鄉推廣有機,就在民國96年回到坪林種有機茶。他發現大家不做有機是因為行銷不易,因此積極參與政府開辦的學習課程,並從中學會使用淺顯易懂的口號,向更多消費者推廣有機。

坪林過去多種包種茶與東方美人茶,余三和則種不必炒、揉的白茶,白茶葉片厚實、耐泡且胺基酸多,是具有保健功效的茶飲,而他和產銷班農友在新北市農業局與坪林農會輔導下嘗試的野放種植,除了研發出臺灣獨有的白茶,更吸引了美國人如馬克到坪林跟他學做茶,並銷售到美國,為自己開創了新的通路。

(新北市農業局授權轉載,原文刊登於新北有機通訊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