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臨,是造福人類還是毀滅人類?

書摘

在矽谷,人工智慧(AI)是大部分「魔法」的主要題材。

AI 被說成先進版的魔法大師梅林:一位將突然降臨在人類世界的法師,把每個人都變成高功能的機器人。至少,有一派人是抱持這種想法。有人相信人類會經由科技提升,「演化」成如機器般的生物,也就是生化人或半機器人,有軟體為某些層面的生物和認知功能編程。另外有一派人,則抱持人本主義的觀點,認為人類會運用科技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類,甚至更有人性。兩種觀點很類似,卻是不同的思維,也有各自的信眾。

演化派V.S.人本派:AI能提升人類能力

在某些方面,對AI 能力的信念可以分為兩派:一是演化派;二是人本派。演化派AI 迷相信,機器會掌管人類;人類不管男女,都是天生脆弱、渾身缺點,而更聰明、更有智慧的機器,最終會取代人類平庸的能力和被罪惡泯滅的良知(環境惡化、暴力、性別歧視等罪行),讓人類這個物種更有效能、更開明。

鑽研AI 的人本派在舊金山不常見,但這些人相信AI 能提升人類的能力。他們認為,人類可以運用自身優越的腦力,掌控、運用機器,永遠不必放棄自身的感質(qualia,即人的感知),或是對人性、情感和人類所獨具特質的駕馭力。科技的運用只是提升功能和效率,例如:製造更優良的軟體、完成更多工作,但不同於演化派陣營觀點的是,電腦不會以任何方式替代、提升、影響人類的情感。AI 人文派把意志留給人,較常把信仰和更高的目的留給上帝。他們對AI 抱持一種資本主義觀點,藉由額外的機器學習,讓好的事物(人類智慧)更好。演化派 AI 支持者則認為,感情和情緒不管如何,都可以歸結為神經元的放電,就像電腦裡的電流一樣。

庫茲威爾是西岸演化派AI 的代表人物(儘管他們絕對不會如此自稱)。庫茲威爾是未來學家,是《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書的作者。人本派AI 專家的幾個代表人物,其中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就是大衛•葛倫特(David Gelernter),葛倫特以耶魯大學為根據地。人本派更關注人工智慧帶來的危險,但不是所謂的「邪惡AI」,也就是電腦會像離經叛道的撒旦般,與創造AI 的上帝作對;他們擔憂的是,機器的崛起可能表示人文的沒落。他們認為人生的要素,如藝術、家庭和文化等帶有個人意志情感的事物,讓人生值得活。他們不認為電腦能複製人類進步、人類理性或崇高理想等概念。

庫茲威爾:AI將淘汰平庸的人類

Google 首席未來學家庫茲威爾相信,人類終將保持青春,理想上是凍齡在30 歲左右,維持數百年。他坦承,這樣活著可能會變得無聊,於是他辯解道,伴隨著壽命無可避免的大幅延長,是生命大幅的拓展,接觸新的經驗、知識、音樂和文學。他認為,人工智慧能讓我們掌握自己的人生,擁有永遠無窮無盡的選擇。如果你在車禍中身亡,由於你已經備份了你的心智和身體,因此可以重新再創造一個你。他不是在開玩笑!他認為,如此一來,我們永遠有更多選擇。死亡不再賦予生命意義,他相信生命的意義將來自文化、創造、音樂和科學。「科學中斷死亡,」他說。

為了迎接這項即將到來的事件,他把自己的身體當成複雜的機器來對待,一天吃250 顆藥,一週有一天坐在實驗室裡打賀爾蒙點滴,每天把幾加侖的綠茶灌下肚子。2013年,這位65歲的發明家,搬到離所有科技活動發生的溫床更近的地方。他離開位於波士頓外圍紐頓市的家,放下寓所裡夏卡爾的畫作,和《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那隻笑臉貓的立體全像圖(hologram);他搬到矽谷,前往Google工作。庫茲威爾在Google要做的事不是祕密,神祕的是,他要如何打造人類新皮質。他希望能透過科技上傳並擴張人類大腦,最終讓大腦和電腦合而為一,時間預計在2045 年。

到那時,拜高科技大腦擴充體之賜,人類智能會提升10億倍。2015 年,他的工程總監工作,主要職務就是,讓機器理解科學家所稱的「自然」語言。在推敲問題和言詞的脈絡背景方面,電腦仍不如人類。電腦在掃描一篇文章裡的文字後,有56%的準確率可以推斷歐巴馬是美國總統,然而人類讀同樣一篇文章,幾乎百分之百可以確定這件事。庫茲威爾正在開發一套軟體,希望藉此讓電腦在概念上理解語言,而不只是關鍵字,同時為Google 達成一項近期目標,也就是創造更好、更接近對話式的搜尋功能。

庫茲威爾也對科技未來的黑暗面有所知覺,他說:「科技一向是雙面刃。」火幫助人類改善生活,也會燒毀人類的村莊。雖然他認為科技能夠改寫生物學,讓人類遠離疾病,但科技也會落入恐怖分子之手,感冒也可以被他們重編成致命病毒。他補充道:「我們對此不是毫無防衛能力」,他曾幫助美國軍隊研擬生物威脅的戰鬥計畫。然而,他對於網路科技無所不在覺得安心,他認為有數十億人智慧型手機在手,就能組織群眾因應諸多問題。

葛倫特:機器永遠無法取代人性

在這個國家另一頭的耶魯,有一位知道自己在人工智慧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電腦科學家,那就是葛倫特。他認為,庫茲威爾是反基督主義者,他在這位同時代人物的觀點裡,幾乎只看到黑暗面。他已經準備好寫一篇文章攻擊庫茲威爾,這是許多篇裡的一篇,標題是〈科學心智的封閉〉(“The Closing of the Scientific Mind”)。「我在電腦方面的所有成就,都是因為我在這個領域裡極度格格不入,」他臉上露出一抹笑解釋著。

他認為電腦的使用應該更合乎邏輯,「我想要能在30秒內運作的軟體,」他說。葛倫特才剛設立一家名為「生命之流」(Lifestreams)的公司,嘗試讓電腦更有人性,而不是讓人更像電腦。生命之流會讓桌上型電腦的操作更直覺化、更敘述性。資訊是時序排列的,而不是散布在藍色螢幕上的圖示,也沒有令人一頭霧水的下拉式選單。

他認為,人工智慧無法知曉何謂品格、勇氣或任何讓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葛倫特個人給他公司的口號是「來自人類,成就人類。」(By humans for humans.)他認為,機器永遠無法取代人性。他說,我們主觀、意識面的經驗永遠無法被程式化,機器永遠不可能具備意識。沒有人類的意念,機器根本不可能出現,甚至連開機都不可能。他想,如果人類打造電腦是為了輔助人性,他的舊公司就不必復業,致力讓電腦更符合直覺性。

1990 年代,鏡像世界科技(Mirror Worlds Technologies)從來不曾順利開始商業營運,在2004 年時耗盡資金。諷刺的是,葛倫特開始看到,他早期的構想在蘋果的產品上冒出來;他相信,蘋果有三項功能看起來就像他過去發明的軟體:一是Cover Flow,用於CD 專輯封面的翻找;二是Time Machine,用於備份檔案;三是Spotlight,用於搜尋。葛倫特自己不曾對蘋果提出控訴,是有個律師發現了一封蘋果創辦人及執行長賈伯斯寫給一批主要幹部的電子郵件,信裡提到鏡像世界,並說:「它可能是我們的未來,我們或許應該盡快取得許可。」(蘋果未曾取得許可。)

不過,葛倫特還是承認,他的構想在十年前可能無法實行,蘋果剛好在對的時間運用了它們。「十年前,技術尚未完備,繪圖技術也未就緒,使用者的心態也還沒有準備好。」他認為,世界或許到現在才能夠看到他的願景。他說:「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說,美國人生沒有第二幕,但現在就是第二幕。」他能否阻止庫茲威爾和他的同路人,是另一回事。但葛倫特設法改變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希望藉此讓人類擺脫會演化成機器人的想法,並協助重新申張個人意志和身分認同。葛倫特的反庫茲威爾世界觀,體現於他2016 年的書《心智的潮汐》(The Tides of Mind)中,勝於在他的軟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