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帶路》27歲青年返鄉種茶:貴不見得是最好!

農業經濟

一個找回台灣茶驕傲的信念,第七代茶農林宸緯兩年前回到南投鹿谷的家了,用年輕人的方式帶動老店創新轉型,更與當地小鎮的年輕朋友們一同串聯起鹿谷和竹山的茶、竹供應鏈,推動跨鄉鎮的深度旅遊路線,讓百年茶香、竹香續飄揚。

旅客們直接踏入茶園,學著如何分辨茶葉的一心二葉。(攝影/陳怡樺)

旅人踏上深度之旅,體驗不同的茶、竹農村生活

像是為了歡迎遠道而來的旅客,一個冬季難得放晴的日子,幾位從台北、台中到來的旅人,踩在茶園鬆軟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地摘著「一心二葉」的嫩芽,一路上又忍不住要停下來拍照。

一整天下來,他們至少品嘗了10幾種不同的茶,有奶香、綠豆香、果香等,這也才知道原來充滿「蜜香」的茶,是因為一種叫做小綠葉蟬的昆蟲叮咬茶葉、破壞茶葉結構後,才能散發出天然香氣。

27歲的林宸瑋承接了父親對茶的堅持,嚴選出在地人認可的優良店家、品牌,規畫出一條深度之旅,希望能夠好好「教育」消費者,什麼才是好的東西。(攝影/陳怡樺)

「茶葉真得很神奇,」說話的林宸緯,是鹿谷百年茶莊松原茗茶的第七代,只見他熟練地開湯,從淺綠到深紅的各色茶湯流入杯中,「你們放冷後再喝一次看看,味道、香氣又不一樣了。」這天他帶著旅客們,不只深入鹿谷鄉、接著還有竹山鎮,體驗當地文化。

27歲茶鄉青年返家,目光放遠高端茶品牌

二年前,林宸緯辭去在南科的工程師工作,回家學習製茶。鹿谷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沒有經過太久時間琢磨,他就考得品茶師鑑定認証,去年更獲得鹿谷農會茶藝師檢定第一名,不僅說得一口好茶,泡出好茶更難不倒他,但一問之下才知道他竟然只有27歲。

眼下掛著的明顯黑眼圈,是在焙茶時對四散的茶葉絨毛過敏所致。林宸緯和刻板印象下的年輕人不一樣,回鄉接棒其實是從小就深耕於腦海中的想法,大學畢業後先出去「闖一闖」反而是爸爸的指示,這樣的他野心自然不小。

「一定要發展品牌,只是我要做的是高端茶葉,用柚子來比喻的話,就是要做茶中的老欉,」林宸緯眼神相當堅定。

松原茗茶的發跡有著有趣的軼聞,相傳清道光年間(約西元1846年),鹿谷唯一舉人林鳳池當初前往福建參加科舉時,是由松原茗茶祖先林三顯資助旅行的盤纏,林鳳池衣錦還鄉時為了報答恩德,特地從福建武夷山帶了烏龍茶苗回來,其中12株贈給林三顯,最後慢慢演變成大規模茶園。

林載辦種茶、製茶已經40年,很多人問他到底什麼是好茶?他說,其實不用理會價格,最基本的是茶湯喝下去要能生津回甘,如果不會生津回甘的茶,就完全不必買了。(攝影/陳怡樺)

傳至林宸緯的父親林載辦時,更是松原茗茶的巔峰。今年64歲的林載辦,是唯一曾贏得被譽為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鹿谷鄉農會茶賽三次特等獎的種茶、製茶名人,專業獲國內、外肯定,去年和今年整整兩年的綠茶都被韓國大韓航空包下了,不只有技術好,滿口茶經的他更將茶提升至藝術層次。

什麼是好茶?喝了生津回甘是最重要的指標

林載辦說,「喝茶最重要的是在口中能生津,茶湯流到咽喉時要回甘,接著到腸胃必須起酸鹼平衡的作用達到去油解膩的效果,這就是中國茶文化的中庸之道。」

在父親基本信念薰陶下成長,林宸緯相當感慨,因為這十幾年下來,茶葉市場紛亂,從東南亞、中國大陸而來的低價茶冒充高價茶已經不是秘密,現在居然還有不肖商人將低檔的茶冒充台灣茶賣給外國客戶,「每每聽到有外國人批評台灣茶不過如此,爸爸都會非常生氣。」

前來松原茗茶幫忙解說的鹿谷鄉廣興村村長黃筆顯其實是第一代回鄉的「青年」,自921大地震之後,一群青年成立鹿谷旅遊導覽解說協會,期待重振家鄉的觀光命脈。(攝影/陳怡樺)

在茶產業裡面,大家都知道--十個喝茶的消費者有九個不懂,愈懂茶的人其實愈謙虛。對林宸緯來說,打破民眾對茶的認識,讓大家體驗到什麼是「好」茶的「茶教育」是首要目標,不藏私把品茶的knowhow向外推廣。

「如果每個客人我都教到懂,至少他以後被騙不會被騙得太離譜,甚至他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好茶了,他會回來找我,」返鄉青年的口氣不小。

自創環保竹牙刷,七年級生用設計翻轉傳統產業

細細品嘗完茶湯中各種細膩的層次感後,林宸緯帶著旅客來到與鹿谷鄉相接的竹山小鎮。其實鹿谷的產業、日常生活和竹山密不可分,從早期各種竹製農工具、生活器具,再到平日的物品採購都和竹山有所關聯。

談到竹山,就不能不提這幾年耳熟能詳的文創故事,天空的院子民宿主人何培鈞於2010年成立「小鎮文創公司」,積極輔導當地的老店轉型,並且鼓勵背包客以專長換宿,這幾年下來匯聚了不少青年返鄉的創業能量,逐步拾起竹山過往的生命力。

七年級的林家宏專業是設計,對於自己自創的竹製品,有著像是日本職人般的堅持。(攝影/陳怡樺)

而元泰竹藝社的第三代負責人林家宏就是其中之一。同樣是七年級生的他,退伍之後跑到台南經營潮牌服飾,做得有聲有色,但五年前卻因家中突然發生巨大變故,讓他毅然決然回鄉接手家裡的竹製品工廠。

只是原先經營竹筷和竹耳扒的加工廠,在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下,業績非常慘澹,因緣際會,他發現台灣竟然沒有人做竹牙刷,便一頭栽進。由於整支竹牙刷都是天然材質,握柄是三年以上的孟宗竹,刷毛則是馬毛,反而意外受到環保人士喜愛,近來更接到來自國外大額訂單。

返鄉青年用觀光自主串起在地文化鏈

發揮自己的設計專長,他繼續發展出竹杯、竹吸管,還有竹牙刷周邊的竹架,最後推出竹牙刷DIY體驗課程,深受歡迎。學員必須從最原型的竹板開始畫出牙刷形狀,接著打點、鋸出形狀、磨邊、拋光、刻字樣樣都得自己來,「這絕對不是一般人想像的拼拼貼貼,但做完會非常有成就感,」林家宏笑得燦爛。

竹牙刷的DIY需要花費約1小時半,因為從頭到尾製程都得自己來,雖然過程並不簡單,但完成之後也會非常有成就感。(攝影/陳怡樺)

小鎮青年回家了,從921大地震之後的第一代青年,到再造「家業」的第二代年輕人,星星之火遍地燃燒,帶動更多的返家人潮,眾人凝聚起來的認同感要向世界宣告:小鎮也能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