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月薪要三萬 政府要發揮教育上「宏觀調控」的能力

政府政策

蔡英文說,希望年輕人月薪能達到三萬,在年終記者會上又說她要用五個方法來終結青年低薪,首先是讓產業順利的升級跟轉型。其次是要持續鼓勵企業加薪。第三是基本工資的調整不會停,將推動「最低工資法」。第四是從事低薪、非典型工作的年輕人,政府將提供充分的職涯諮詢與足夠的職業訓練,甚至津貼鼓勵。第五是減輕年輕人的生活負擔。

年輕人低薪是高等教育出問題

但基本上我不看好這五種方法,因為年輕人低薪,其實是人才的供需出了問題,但歸根究底,還是出在高等教育出了問題。

台灣有沒有願意給年輕人超過月薪三萬的工作,其實非常多,竹科的工程師與作業員都遠遠超過;新竹市是全台灣平均薪資最高的縣市,人均5萬以上。

但問題是竹科每天都在缺工,卻找不到年輕人加入;另一方面許多年輕人卻是在3萬元以下的低薪沈浮,這顯示人才供需出現落差。

其實政府只要把低於3萬的年輕人轉到竹科或其他科學園區去工作就好了,既解決年輕人低薪的問題,也解決高科技產業長期缺工的問題,這是一舉兩得。

但問題是,有些年輕人沒能力去竹科,有些不想去,有些不知道可以去。

供過於求,台灣裝不下過多「軟性科系」

對於沒能力去竹科工作的人,如果是大學畢業者,政府應該給予免費而密集的職業訓練,讓他們具備專業能力,以投入高科技產業。

教育部更應鼓勵年輕人就讀理工相關科系,例如給予免學費的優惠,設置高額的獎學金,並提升相關科系的教師待遇。

事實上自從台灣廣設大學後,為了吸引學生就讀,投學生之所好而成立了許多「軟性科系」。學生不喜歡數學、物理與化學,所以理工科系大幅裁減,反正對學校來說這些科系還要買昂貴的設備,如今全部省起來。「軟性科系」不用太多設備,只要增加教室與桌椅就好,對學校來說成本反而大幅下降,何樂而不為?

當學生羨慕如張雅琴等電視主播的光鮮亮麗與收入豐厚,使得各種新聞、大傳科系紛紛成立。

當學生羨慕如謝震武等名律師的崇高社會地位與高薪所得,使得法律系大幅增加。

之後,如阿基師等名廚效應出現,加上開放陸客來台,造成餐飲、休閒與觀光等科系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當吳季剛一夕成名,使得時尚造型設計等科系快速騰飛。近年來則是表演藝術系當道,許多年輕人想成為明星,想成為網紅,想快速爆紅。

但結果是,台灣根本容納不下那麼多的新聞人才;律師考試容易後,造成供過於求,低薪律師與流浪律師紛紛出現;餐飲、休閒與觀光產業的進入門檻低,薪資偏低,不是相關科系也可投入;而台灣欠缺國際級的時尚產業,也沒有南韓的國家級影視產業政策,使得這些科系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人力資源的浪費是國安問題

當上述科系的大學畢業生無法學以致用,又沒有一技之長,最後只能一直在低階服務業或一般行政工作打轉,不可能有高薪。政府應該發揮「宏觀調控」的角色,限縮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或淪為低薪一族的科系發展,並且用各種手段扶植產業急需而畢業生可獲得高薪的科系。而不是放任市場與各校自由發展,因為如此耽誤的不但是年輕人的未來,更影響台灣的人力資源,這是國安問題。

對於有些不想去竹科工作的年輕人,可能他們覺得工作內容單調,穿著無塵衣而不光鮮亮麗,甚至不能隨時滑手機而不自由,因此拒而遠之。政府應該結合業者對年輕人進行溝通與宣導,也讓業者在可能的範圍內增加彈性,促使年輕人更有意願進入高科技產業工作。

至於有些不知道可以去竹科工作的年輕人,政府與企業也應該加強宣傳,避免這種「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持續下去。

總而言之,要翻轉年輕人的低薪,不但是經濟的問題,是產業的問題,也是教育問題,更是觀念的問題。蔡政府要解決,就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拿出一些治標的方法,屆時還是無法治本,這就像是軍公教退休金問題一樣,是長期以來累積的結果,蔡政府如果真能「咬硬骨頭」,才是實至名歸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