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芙妮鞋不適合走中國路? 2年關閉2千家分店

企業追蹤

在中國市場曾擁有「大眾鞋王」、「女鞋第1品牌」之稱的台資企業達芙妮,去年10月底在香港交易所公布了前三季財報,從最新的數字顯示,其核心品牌業務銷售據點由2016年的4900個大減到2017年9月底的3917個,營業額也年衰退約15%,股價僅剩0.45港幣左右,已經很難再用「調整策略」來解釋其經營困境。

根據達芙妮在港交所公布的上半年中期報告中財報數字顯示,2017年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達芙妮營業額年衰退19.6%至27億港元,而10月底公布的「未經審核的前三季度營運資料」(即未被會計師年終簽證),僅第3季度便關閉了375個銷售點,9月底的核心品牌業務銷售據點剩下3917個,連續第三年衰退。

自創品牌加併購,達芙妮曾紅遍中國

達芙妮由台商代工廠在1987年成立,1990年代看準中國市場潛力,以自創品牌「達芙妮(Daphne)」前進中國,趕上中國國民所得開始成長的年代,1995年,達芙妮國際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4年,達芙妮國際再創第二個自有品牌「鞋櫃」,2010年,達芙妮收購了中國大陸的中高檔品牌「愛意」(Aee)和「鞋櫃」(Shoe Box)。其核心業務即銷售達芙妮、愛意、鞋櫃和杜拉拉(dulala)等品牌鞋。

2014年達芙妮的營收似乎達到了頂峰的103.5億港幣,獲利1.76億港幣,自2015年開始,達芙妮在中國市場開始「瘦身」,1年內淨關閉了827家分店,當年營收大減為83.7億港幣,股東獲利由盈轉虧,虧損額為3.78億港幣。

財報上毛利率仍高,但營業費用、成本等大幅侵蝕獲利,眼見整個市場轉壞,達芙妮官方下定決心止血,2016年一年內就關掉1030間分店,全中國剩下4900個據點,想必營收與獲利數字好看不到哪裡去。

股價打了1折,分店少了4成

達芙妮2016年的完整財報,也拖到去年12月4日才公告(一般是4月底前發布),營收年衰退22%來到65億港幣(約260億台幣),虧損8.1億港幣(32億台幣左右),還超過2015年的虧損一倍以上(118%),2017年雖未公布全年數字,但核心品牌業務銷售據點由2016年的4900個大減到2017年9月底的3917個,不難想像其結果。

目前達芙妮的股價約0.495港幣左右(代號 00210 HK),自2014年高點4.52港幣比起來已經打了快1折,而分店數3917家較2014衰退了42%,然而衰退不是達芙妮獨自遇到問題,中國電商快速興起之後,在中國或香港上市的百麗.奧康(603001),千百度(010283.HK)等女鞋也遇到同樣的困境。

例如當今中國第一「鞋王」百麗在兩年內也關閉了近1千家分店,並且宣布自港股下市,這一點,相信也是達芙妮的大股東最不樂見的。